03 版:读桂·关注[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鸟友”拍到世界级濒危物种 引来央广网报道和网友热议

来听听桂林与黄胸鹀的那些事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19日    来源:桂林晚报

上接02版
“鸟友”执着寻找黄胸鹀
  日前,市民唐斌和几位拍鸟爱好者在临桂凤穴村拍摄时,无意中发现了黄胸鹀的身影。他们拍下的照片很快就刷爆了“鸟友”群和朋友圈。照片被发到网上后,很多“鸟友”都不淡定了。
  “当时我和一位朋友正在拍照,远远地看到有一只鸟很像黄胸鹀,就赶紧拍了下来,仔细一看,还真的是!”说起半个多月前拍到黄胸鹀的经历,唐斌仍非常激动。
  他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他就经常和朋友外出拍鸟,虽然拍了十几年,这还是第一次拍到黄胸鹀。在他的印象中,十几年前,桂林一位“鸟友”曾拍到过一张黄胸鹀的照片,但十分模糊。从那时起,“鸟友”们几乎再也没在桂林拍到过黄胸鹀。而寻找黄胸鹀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执念。
  “这十几年,我一直在追踪黄胸鹀,但始终没见到。”唐斌说,黄胸鹀是候鸟,因此每到迁徙季节,他都会在桂林市郊的农田等待,希望能一睹黄胸鹀的真容。他形容自己拍鸟“就像上班一样”。“我出去拍鸟都是大清早出门,太阳落山才回家。因为常常整天待在田里,身上总带着几块压缩饼干。”
  经过了多年的寻觅之后,今年唐斌终于在凤穴村等到了黄胸鹀。“当我们意识到眼前的就是黄胸鹀时,真的相当激动。”他表示,起初他和朋友只看到了一只黄胸鹀,但认真观察后,发现小鸟是“组团”来的,有二三十只。
  他告诉记者,4月底第一次拍到后,为了记录下黄胸鹀的更多姿态,他又特意去了四五次凤穴村。“相比起在外地拍摄,我觉得在桂林拍到黄胸鹀更有意义。”
  拍鸟爱好者谢一丹在“鸟友”群中得知黄胸鹀现身桂林后,也去了凤穴村。据她介绍,凤穴村附近比较开阔,有很多草甸和稻田,而黄胸鹀正好喜欢在这种地方栖息。
  谢一丹说,由于黄胸鹀数量稀少,此前她也从未见过。“我去过附近很多次,每次都期待能见到黄胸鹀,但没有成功。”她告诉记者,拍摄鸟类时,为了不惊扰到它们,拍摄者通常站在较远的地方,因此有时也不太容易辨别鸟的种类。
  “黄胸鹀本身很小,远观其实不太好识别,凤穴村附近也经常会有挺多和它外形相似的鸟类出现。之前有好几次我都以为拍到了黄胸鹀,但把照片放大一看,全都不是,直到今年才终于如愿。”她表示,自己比较幸运,一去现场就顺利看到了五六只黄胸鹀。而自从黄胸鹀现身以来,这大半个月桂林不少“鸟友”都慕名而去,并成功拍下了它们的影像。

桂林是“鸟友”的“天堂”
  黄胸鹀是什么?为何会现身桂林?
  记者从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了解到,黄胸鹀又名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白肩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
  黄胸鹀属于小型鸟类,体长约15厘米,分布于北欧至西伯利亚、日本北部和中国,冬季在印度等地,喜欢在平原的灌丛、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构成的环境中活动。繁殖期雄鸟顶冠及颈背栗色,脸及喉黑,黄色的领环与黄色的胸腹部间隔有栗色胸带,翼角有显著的白色横纹。非繁殖期雄鸟的色彩淡许多,颏及喉黄色,仅耳羽黑而具杂斑。雌鸟及亚成鸟顶纹浅沙色,两侧有深色的侧冠纹,几乎无下颊纹。所有亚种均具特征性白色肩纹或斑块,以及狭窄的白色翼斑,翼上白色斑块飞行时明显可见。
  尽管桂林不少拍鸟爱好者都是第一次拍到黄胸鹀,但其实这并不是它首次现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位老师介绍,桂林曾多次监测到黄胸鹀出现。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候鸟600多种,迁徙鸟类数量在20亿只以上,占世界候鸟总数的25%左右。”市林园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候鸟,黄胸鹀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会经过我国大部分地区。
  该工作人员表示,广西自然环境优越,栖息地类型和食物资源丰富,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觅食场所,非常适宜迁徙鸟类停歇或越冬繁殖。区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我国东部鸟类迁徙区的通道上。经过广西的候鸟迁徙通道主要有三条,其中一条是从广西东北角的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进出广西的通道。候鸟沿着资源—灵川—桂林—阳朔—梧州一线迁徙至广西东南部及广东越冬,相反则迁出越冬地。
  而桂林处在“湘桂走廊”之中,正是中国鸟类迁徙的三条重要通道之一,恭城、灵川、灌阳、兴安等地就位于候鸟迁徙的重要区域中。“每年秋季,候鸟从北方飞到南方过冬,到了春天,它们又从南方飞回北方,‘鸟友’们拍到的正是迁徙时路过桂林的黄胸鹀。”该工作人员说。
  每年都有大量候鸟经过,桂林也成了拍鸟爱好者的“天堂”。谢一丹告诉记者,虽然她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但她的镜头也记录下了出现在桂林的多种鸟类。
  记者了解到,谢一丹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拍摄鸟类除了个人喜好之外,她也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吸引更多人关注到鸟类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我们拍鸟不仅是觉得鸟漂亮,也希望能传播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我也经常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融入到课堂中,让孩子们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他们爱护鸟类和大自然的意识。”

还有这些珍稀濒危物种
出现在桂林

  虽然每年候鸟迁徙期间,黄胸鹀都可能会路过桂林,但近年来其数量锐减,并不常见。
  据介绍,黄胸鹀以前种群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外地个别地方认为黄胸鹀有滋补功效,且味道鲜美,一度让它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无节制地大肆捕捉,让黄胸鹀遭遇了灭顶之灾,十几年间,它就从“无危物种”经历了三级跳,成了“濒危物种”。
  2000年,黄胸鹀还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无危物种,但到了2013年,就被列为了濒危物种。2021年,我国将黄胸鹀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难理解“鸟友”们为何十分渴望见到黄胸鹀。
  其实,除了黄胸鹀之外,“鸟友”们也多次在桂林拍到其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
  谢一丹告诉记者,拍鸟5年多以来,她在桂林先后拍到过白颈鸦、中华秋沙鸭、䴙䴘、赤腹鹰等鸟类。“去年我在解放桥下和桂湖看到过很多次䴙䴘。这种鸟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大多生活在池塘、比较偏僻的河流中,能在市区人来人往的水域看到这类鸟,说明我们这里不仅生态环境好,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非常友好,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很多。”
  唐斌也表示,能在“家门口”拍到这些罕见的鸟类非常开心。“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去拍鸟,以前为了拍中华秋沙鸭还专门去了外地,但这两年在青狮潭就拍到了。如今在桂林见到这些动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林园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例如举办各类科普宣传活动、积极建立健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等,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桂林已知陆栖脊椎野生动物超过600种,其中两栖类65种,爬行类102种,鸟类379种,兽类9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11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包括中华秋沙鸭、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额雀鹛、黄胸鹀、海南鳽、东方白鹳、黑头白鹮、秃鹫等鸟类。
  “如今出现在桂林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多,我们将继续做好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共同爱护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市林园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说。
  记者唐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