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探“店”话非遗之十七[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桂林雕版印刷技艺:
刀为笔木为纸 方寸间雕出大千世界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16日    来源:桂林晚报

  ▲▲上接02版
一笔一划皆有讲究
  在申光宏的工作室中,挂着孔子、王阳明、诸葛亮、李白等古代名人的画像,还有修身格言等,这些作品都是他一刀一刀雕刻并印刷出来的。在他的工作室中,整齐地摆放着上百块已经刻制完成的雕版。
  申光宏介绍,传统雕版印刷技艺较为复杂,制作雕版的第一步便是选材。通常,他会选用青梨和黄梨等木材作为雕版刻字的原材料。
  “桂林有不少梨木,适合用来雕刻。”他表示,雕版的选材必须横直结构紧密,光滑明洁,不能起线,没有结节,没有裂纹,没有虫蛀,没有弯度,没有扭曲变形,行内将这样的木材称为“青筒”。这样的木材锯板后不会变形,在雕刻和印刷时也不会出现烂字等现象。
  找到合适的木材后,下一步就是加工。据介绍,砍伐木材要选择干浆少脂的秋冬交接时节,砍伐回来马上进行深加工处理,将树木锯成所需厚度的木板,既不能接地上的湿气,也不能暴晒,要存放在通风干燥的阁楼上,再用布盖好使其慢慢阴干,至少一年以后才能使用。
  加工完木材,就要为刻字做准备。雕版制作是雕版印刷最核心也是最难的环节。雕刻前,要先将雕刻的内容书写在木板上。
  记者了解到,雕刻的字体多为宋体、楷体,书写的方式有“软字”和“硬字”两种。所谓“软字”,就是将要雕刻的文字先书写在绵纸上,再用由红薯淀粉熬制的浆糊反面粘贴在木板上,待纸张干透后再刷上香油,让文字透过纸张,便能够雕刻了。
  而“硬字”对雕刻者的要求更高,需要用毛笔将文字用宋体或仿宋体反面书写在待雕刻的木板上。“如果是‘软字’,即使自己写不好,也能请别人代写。但反面书写则不同,即使是书法名家,大多数人也不会,而雕刻者必须自己掌握这门技术。”申光宏说,反面书写需要精研翰墨,通晓文理,精确地把握汉字的反向结体及反向用笔方法。
  采访时,申光宏拿出了一块已经反面书写好的木板给记者演示雕刻过程。他先在木板上刷了一层香油,随后便拿起了拳刀。只见他端坐在桌前,左手扶着木板,右手四指握拳抓刀,指实掌虚,大拇指朝上,灵活地控制着刀头方向,雕刻出汉字的点、横、撇、捺。“刻字时,要做到‘手腕用力,下刀稳准,刀深力重、干净利索、一刀一刻、不予修补’。”他表示,雕刻时如果太过用力,笔画就会损坏;太轻飘,刻出来的字就没有章法。如果是熟练工,一天能刻百来个字。
  雕版制作完成后,就能印刷了。记者看到,申光宏的工作室中有一张特制的桌子,靠近上下两个边缘的地方分别固定着两根木条,桌上还放着一些木块,以便将雕版牢牢固定在台面上。
  放置好雕版和纸张后,申光宏用滚筒在雕版上均匀涂上油墨,用纸覆盖。随后,他拿着用木块制作而成的擦子在纸上反复刷印,直到字迹清晰呈现在纸张上。“之后再将印刷好的纸张装订成册,雕版印刷就完成了。”申光宏说。

  坚守几十年 心中只有一件事
  申光宏出生于1966年,因为家族中从事雕版印刷的人较多,耳濡目染之下,从小他就对雕刻很感兴趣。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懂雕刻,小时候,他经常拿父亲的雕刻工具来刻字,还常常帮同学们刻章。
  “后来,我就跟着家人学习雕刻,也逐渐掌握了相关技艺。”申光宏说,刻板是最难的部分,大约要半年才能学会,如果想要达到精通的水平,起码得花上3年左右。
  他表示,雕版印刷不仅印文字,也印图像,因此不仅要会书法,还得学画画。但相比之下,刻字比刻画的要求更高。
  尽管雕版印刷中用到的多为宋体和仿宋体,但申光宏能写几十种字体,对反面书写也很精通。采访中,记者随意说了几个汉字,他都能熟练地反向写出。他表示,刻板时看得多了,他对每个字的反向结构都很了解,可以说已经“刻”在了脑海中,因此书写时也不用特意去想某个字反过来是什么样。
  为了提高书法水平,2012年时,申光宏开始报考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九级证书,这是书法等级考试中的最高等级,难度很大。第一次考试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报考。“考证除了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次考试后都会收到一段评语,这能让我了解到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4次尝试后,他终于如愿拿到了该证书,是广西首个获此殊荣的人。
  在申光宏的工作室里,除了一块块雕版,还有很多印章。申光宏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他从湖南来到桂林后,做的是楹联牌匾刻字工作,之后一直以刻字刻印为业。大家发现他的手艺很不错,找他刻字刻章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又开起了刻章店,主要经营着印章雕刻、刻字、字画零售、工艺品加工等工作。
  申光宏告诉记者,刻章和刻板用的是同一种技法,只不过刻板的难度比刻章要高很多。“印章比较小,而板子比较大,而且刻板时也要考虑到整体性,整版的笔画都要均匀。”他表示,传统的雕刻技艺因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年轻人多不愿学,已经后继乏人,但他不愿让雕版印刷成为历史,因此也一直用刻章“养”着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华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代文化的体现和延续,是值得保护的华夏文化瑰宝。”申光宏说。

  ■发展
  2015年,“雕版刻字技艺”被列为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桂林雕版印刷技艺”又获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申光宏多次参加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和各类公益活动,并现场讲解和展示雕版印刷技术。
  如今,一些对这项技术比较感兴趣的老师、学生以及爱好者,也会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学习,也有人会购买雕版印刷的作品,比如修身格言、人像等。在他们看来,用这项传统技法印刷出来的作品更有质感。
  在申光宏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块逍遥楼图案的刻板。据了解,这是申光宏为一次公益活动制作的,而这也是他今后打算尝试的方向。“桂林山水闻名世界,我想把这些山水刻下来,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也正在进行其他探索,让这项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申光宏说。

  记者唐霁云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