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版:关注强降雨天气[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5月迎来多场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

桂林全面进入主汛期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11日    来源:桂林晚报

  10日下午,市区天空云层较厚。 记者滕嘉 摄
  进入5月份,桂林迎来了多场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且伴随着一定幅度降温。“如今已立夏,怎么气温还这么低,雨也一直下个不停?”对于这样的天气,不少市民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根据气象部门消息,目前我市已全面入汛,这意味着安全度汛的大考到来。那么,进入主汛期后,防汛备汛工作准备得怎么样?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

●我市主要江河可能出现涨水
  5月10日12时,自治区气象局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
  预计受切变线和冷空气共同影响,5月10日至13日,整个广西有一次持续性强降雨并伴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桂北地区过程累计降雨量50-150毫米、局地20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为40-60毫米。广西气象台于5月10日12时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
  当天,桂林水文中心发布消息,目前,我市各主要江河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1.5-6.3米。根据降雨数值预报,结合当前水情,预计5月10日至14日,我市漓江、湘江、洛清江、古宜河等主要江河干流及其部分支流可能出现1.0-2.5米的涨水过程。湘江兴安县城河段、西河永福县城河段,可能出现警戒水位左右的洪水过程。
  水文部门的最高水位预测表显示,漓江桂林市区河段预测最高水位将涨至143.5米,涨幅1.5米,距离警戒水位-2.5米。漓江阳朔县河段预测最高水位将涨至106.5米,涨幅2米,距离警戒水位-3米。涨幅最大的为湘江全州县河段、洛清江两江镇河段,涨幅均在2.5米,但未达到超警水位。湘江兴安县河段、西河永福县河段的最高水位则有可能达到警戒水位。
  我市中小河流方面,5月10日至14日,兴安县灵河、六洞河、小溶江,灵川县东江、兰田河、潮田河,临桂区义江、四塘河,永福县百寿河、龙江、堡里河,龙胜各族自治县古宜河、六漫河、平等河,灌阳县灌江、牛湾河,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河、栗木河、西岭河,阳朔县金宝河、遇龙河、兴坪河等中小河流可能出现1.0-3.0米的涨水过程,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出现超警洪水。

●各部门开展防汛备汛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各部门积极开展防汛备汛工作。截至目前,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派出了17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市区)进行防汛备汛工作检查。
  降雨期间,我市每日进行两次会商,做到每日一调度,每日一汇报。已提前发出强降雨防御警报6次,落实红色预警“叫应”机制3次,8次调度到相关县(市区)及乡镇负责人。遴选了气象、水文、地质、水利、建筑、电力等9个方面专家50余人,组建市防汛抢险专家库。成功应对4轮强降雨过程,由于组织有序,措施得力,我市未发生因洪涝灾害致人员伤亡的情况。
  5月9日,市防汛办、市应急局组织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针对这次强降雨天气又进行了联合会商。
  接下来,我市防汛办、市应急局仍将每日早晚与气象、水文、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两次会商,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及灾情。做到提前部署防御措施,强化隐患排查整改,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突发地质灾害,重点对江河防洪、水利工程以及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关键领域开展排查。
  截至目前,全市共摸排确定防汛风险隐患点2862处,83个水毁修复项目全部完成主体施工,清掏各类雨水箅、检查井1.7万余个,疏通管道2690米,有效降低内涝风险。
  此外,我市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近日,象山区教育局已提前向辖区各学校发布了《关于应对强降雨天气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校做好安全预案与应对措施,下发了《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告家长书》,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据悉,其他区县的教育部门都在各自开展相关工作。

●市民可采取这些措施应对强降雨
  如今,进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常年,这个节气的桂林乃至广西大范围暴雨增多,强对流天气频发,开始出现洪涝灾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我市气象专家表示,首先要学会辨别强对流天气。比如看见云层变厚变黑,就是雷暴来临的前兆。此时,一定要和树木、电线杆、积水保持距离。
  暴雨来袭期间,尽量不外出。在家时,要赶快关上门窗,尽可能关闭各类家电,并拔掉电源等插头。住在低洼路段的居民,要提前预防小内涝的发生。住在农村或老旧房子的居民,要注意夜间暴雨,提防倒塌伤人。
  近期,气温偏低、雨量偏多、日照偏少,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气象专家建议,要重视做好早稻等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疏通农田沟渠,防御低水位农田发生涝灾,雨后转晴及时根据苗情实行分类管理。对低洼地域的玉米、甘蔗等旱地作物,应及时开好排水沟,以防强降雨导致渍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利用转晴天气适时除草、松土、施肥、培土,防止土壤板结,促进作物健壮生长。
  记者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