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 “宠物”本科专业来了
课程设置围绕“汪星人”“喵星人”产业需求展开
桂林晚报
2025年06月24日
想光明正大“撸猫撸狗”还能拿本科学位?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愿望成真了!
高考结束后,考生们马上又要迎来志愿填报。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中心了解到,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今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目前正在招生中。这一新兴专业聚焦猫、狗、马等动物,毕业生可能会进入相关的宠物企业工作。
这个全新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何?就业前景又怎样?
什么是“宠物”专业?招多少人?
该专业的招生放在中国农大“动物科学”大类下,专业方向为“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代码090301,学制4年,毕业生将被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动物科技学院负责招生工作的副院长刘国世介绍,动物科学(伴侣动物)是紧密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覆盖伴侣动物品种培育、营养代谢、饲料加工、繁殖生理、福利与行为等课程的新兴专业。
“‘伴侣动物’是一类能够和人生活在一起、进行亲密沟通和相互情感交流、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快乐的宠物,人们更愿意把这个专业形象地称为‘宠物’专业。”刘国世解释说。
此前,中国农业大学曾宣布今年将扩招本科生500人。其中的50人,就用于招收“宠物”本科专业,他们将被分成两个班,第一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本部学习;后面三年转到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学习。
核心课程学什么?
“宠物”专业的课程可以概括为:宠物营养与食品、宠物繁殖与育种、宠物行为学、宠物护理等。也即,大体是围绕“汪星人”“喵星人”的产业需求展开的。具体来看,可以细化为:伴侣动物营养学、伴侣动物遗传与育种学、伴侣动物繁殖学、饲料质量评定与安全检测、宠物驯养与护理、犬猫行为学、宠物美容与健康、宠物饲料加工工艺、马术与马文化、赛马概论、智能养殖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前景怎么样?
谈到这个新专业的设置,刘国世表示其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本专业聚焦城市化进程中伴侣动物(如犬、猫、马等)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兼具畜牧科技基础与伴侣动物领域产业创新能力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记者查询《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了解到,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超过1.2亿只,同比增长2.1%;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7.5%,并且呈现食品主导(占比52.8%)、医疗增速加快(13.9%)的格局。这个曾经的“小众赛道”,如今已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而在此之前,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进行了“宠物”专业的相关尝试。在烟台研究院,“宠物”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已连续招收了四届;在农大本部,名为“伴侣动物科学”的微专业作为辅修课(12.5学分共9门课程),已于两年前开设,深受欢迎。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宠业新势力”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大量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高质量推进产学研结合。
另据了解,全国目前注册的宠物相关企业已超50万家。“宠物产业已成为畜牧学科新的增长点,急需大量具有伴侣动物科学知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刘国世说。
■声音
因应市场需求就是好专业
“宠物”专业之所以出现,毫无疑问和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产业有关。
今年5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拟新增的42个工种,其中“服务犬驯养师”作为“宠物驯导师”下的新工种正式入编。
而大学适时设置“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也是一种与市场的积极互动。敏感捕捉市场的变化,不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这种思路值得肯定。无论如何,大学专业依然有着很强的就业导向,如何回应市场需求,保证学生有一个相对安稳的就业去向,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近些年,引发社会关注的专业设置还有很多。比如电子竞技与管理、马术运动与管理、婚姻服务与管理,甚至“小龙虾烹饪”都成了一个专业。这些专业“名头”看着都不是那么显赫,没有“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热门专业名气大,却都能满足细分市场的人才需求。
正是因为这些专业足够具体,也决定了他们具有非常明确的市场导向,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当的就业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年末,全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就业人员达35838.2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8.8%。
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很多看起来“并不高端”的服务业岗位,吸纳了巨大的就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纷纷关注这些民生需求,其实也是在丰富人们美好生活的细节。从高校专业的角度,提升宠物护理、咖啡品质乃至小龙虾口味,何尝不是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去积极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呢?
综合央视新闻、封面新闻、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