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桂林市消协根据今年消费案例发布消费提示
理性消费不盲从
收好这份“双十一”避坑指南
桂林晚报
2024年11月07日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拉开序幕,各大电商平台的打折优惠、商品预售、消费满减、直播抢购齐上阵,抢红包、预付定金直减等活动让消费者应接不暇,很多人摩拳擦掌开始装填购物车。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愉快购物,避开一些潜在的消费风险和陷阱,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及桂林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大家在享受购物快乐的同时也要理性,依法维权。
厘清规则 平台选择要谨慎
10月22日,市民王女士在某网上店铺购买商品时,看到该店铺内商品在“双十一”期间可参与美妆超级购物券活动,但实际上在付尾款时却无法使用购物券。王女士认为店铺存在诱导消费的行为,遂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及桂林市消协提醒,消费者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平台,选择经营时间长、信誉度高、访问量大、资质齐全的购物网站。
同时,要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最新版本的官方购物软件,不随意点击网页、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和小程序进行交易。下单前要了解清楚商品相关信息,不轻信绝对化用语、私下承诺和低价产品。
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要认真阅读促销活动细则,了解确认优惠活动的使用条件、范围和期限,以及红包、折扣、满减能否叠加使用,详细了解定金及尾款支付时间、退还条件以及优惠券使用条件、折扣范围和期限等内容。因“定金”不予退还,所以在付款前要慎重,支付定金后确实不想要的可以在支付尾款后再申请退款。不轻信“特价”、“清仓价”等促销信息,不明确的要及时咨询店铺或平台客服,切忌与卖家私下交易。
选购商品时还要货比三家,关注其价格的变化趋势,切勿随意轻信“最低价”的宣传,谨防商家先涨再降、虚构原价的“挖坑”行为。对于商品链接下的评价和各类不具备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或认可的“第三方测评”,要保持清醒,理性辨别,可多渠道综合比较信息的真实性后再作为购物的参考。
直播购物 围观消费要理性
10月17日,市民武先生在某店抖音直播间购买标价1629元的冲锋衣时,商家告知“双十一”活动期间就是此价格,不会再有最低价,并且承诺15天内可以退差价。但11月1日武先生发现该商品降价至1559元,联系商家后却被告知无法退差价。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及桂林市消协提醒,一些直播间常常打造“低价”、“限时限量”、“热卖抢购”的氛围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下单前认真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同时,直播带货的煽动性很强,建议消费者在观看直播时,要把对明星、主播的个人喜好与消费信任区别开,将注意力转移到产品本身上来。下单前要充分了解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信息,避免冲动消费。
在直播间购买贵重物品时更要小心谨慎。直播间的灯光和镜头可能让商品的颜色、光泽、质感等失真,导致收到的实物和直播间展示的存在出入。遇到此类情况,要及时与平台或商家协商退货。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新增要求,直播间应在显著位置标明实际销售商家的名称、经营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消费者要多留意直播间是否公示这类信息。如发生消费争议时,也可以要求直播平台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以及相关经营活动记录等必要信息,以备维权之需。
提高警惕 安全防范不放松
一些不法分子趁着“双十一”的热度开始冒头,“刷单返现”、“退款前需转账”等都是他们实施网络诈骗的手段。还有一些人在直播间编造剧本,打造人设,打着“低价售卖高价回收”的幌子欺骗消费者,尤其是辨别能力较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掉入他们的圈套。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及桂林市消协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切勿贪小便宜,不要随意向不明身份的人泄露个人信息,退款等应当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验,不轻信商家以任何理由要求的直接转账、扫描不明二维码等方式付款。同时,及时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单据,防止因随意丢弃、使用不当等造成个人信息泄露。遇到疑似诈骗的,要立即停止操作并向警方报案。
同时,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应及时向商家索取并妥善或保管支付记录、电子交易码等有效购物凭证。网购收到货后要及时查看商品数量、规格等是否与订单一致。如发现问题,应尽快联系商家或平台协商解决,同时妥善留存好订单信息、支付记录、商品详情截图、促销优惠截图、聊天记录等相关凭证作为维权依据。协商不成的,要及时拨打商家所在地或平台所在地的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周子琪 通讯员杨宏江 莫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