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夜雪》陷口碑争议
沧月武侠剧为何难出爆款?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28日
近日,由李沁、曾舜晞领衔主演的古装剧《七夜雪》在爱奇艺播出。剧集根据沧月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七夜雪》上线的第二天,录得单日有效播放量2405.6万,随后连续多日的单日有效播放量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浮动。在口碑上呈两极分化。从目前的收视和口碑反响来看,《七夜雪》显然无法称得上是爆款作品。
近几年来,《听雪楼》《镜·双城》等根据沧月小说改编的剧集也未能掀起波澜。在原著收获不俗口碑和人气的情况下,沧月的武侠IP为何在影视化后就变得“水土不服”?
原著口碑不俗
影视化效果较差
作为中国武侠作家的后起之秀,沧月(本名王洋)在21世纪初出版了《血薇》《墨香外传·大漠荒颜》等长篇小说,在“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今古传奇》等刊物初步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彼时正是金庸、古龙等大师的武侠小说改编剧的巅峰时期,《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剧集收视率位居前列。直到2019年前后,再版的经典IP武侠剧口碑出现下滑,例如,2017年首播、由蔡宜达主演的《侠客行》豆瓣评分为4.2分;2018年首播、由丁冠森主演的《新笑傲江湖》豆瓣评分仅有2.5分;2020年首播、张一山主演的《鹿鼎记》豆瓣评分只有3.2分……这让部分创作团队的视野逐渐转移到沧月等新秀身上。
沧月的小说继承了江湖厮杀的情节设置,抛弃了英雄美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设定,塑造了一系列失意的江湖儿女形象,大多以悲剧结尾。其小说收获不俗口碑,豆瓣评分大多都在8分以上,但影视化后的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听雪楼》《镜·双城》《玉骨遥》等剧集豆瓣评分分别为4.6分、3.6分、6.3分。
剧版情节和人物设定备受质疑
几乎所有IP改编剧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还原原著精髓或在原著基础上改编得更为精良。具体到武侠剧,在如何把握原著与剧版的情节推进节奏与人物形象塑造上颇为关键。剧版《听雪楼》播出后,有原著读者发现剧版跟小说原著相比改动较大:剧中,听雪楼楼主萧忆情和舒靖容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相遇,比原著提前;坚韧强大的舒靖容也在剧中发生较大变化。
对此,剧版《听雪楼》导演尹涛回应:“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我们必须要找到一条清晰的剧情线,用这条线将《听雪楼》小说中独立的章节,与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拥有连贯叙事的电视剧作品。有观众觉得舒靖容与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跳脱,实力太弱,我承认,对主要人物进行比较大幅度的改变会承担很大风险,但我始终认为,舒靖容这个角色在成为‘强者’的完成态之前,势必走过一段晦暗艰涩的路。”
对于近日播出的《七夜雪》,除了剧情推进缓慢、集均信息量不足外,剧中的特效呈现也备受诟病。据剧方介绍,为了呈现壮阔场景和武侠情节,《七夜雪》剧组远赴阿勒泰实地取景,打造中式美学氛围。但有观众认为部分场景存在“绿幕抠图”的特效痕迹,布景比较粗糙,对于江湖气息和武侠质感的打造也较为薄弱。
融合类型和幸福结局
更受欢迎
从时间维度看,剧版《听雪楼》于2019年首播,其同名小说母本于2007年首次出版,相隔12年;剧版《七夜雪》的小说母本则于2006年首次出版,相隔18年。可见IP诞生与影视改编的时间相距过远,而观众的主流审美取向显然在不断发生变化。作品在十几年前可以聚拢大量人气,置于当下则未必能同样掀起波澜。
近几年来,较受追捧的武侠剧更多在传统武侠基础上融入其他新元素,打造一种“武侠+”的模式,同时也对江湖侠义有了新的解读。例如,《莲花楼》加入悬疑元素,加快剧情节奏,塑造江湖群像,该剧凭借超强口碑领跑2023年暑期档;《云襄传》则注入智谋内核,以现实主义手法和烧脑情节重构一个新的武侠江湖。
此外,“95后”和“00后”这一批观众在古偶剧、仙侠剧的熏陶下长大,对于武侠梦的执着远不如经历过武侠巅峰的“80后”和“90后”的观众群体。传统武侠剧较难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少年白马醉春风》是武侠剧年轻化的作品之一,该剧聚焦少年群体,展现出“国风新武侠”审美格调,传递出与年轻观众形成情感共鸣的“新侠情”。
近年来,年轻观众对于开心、幸福的结局呼声很高,有时剧集留下开放性结局都会挨骂,制作悲剧结局则更是一场考验。而浓郁的悲剧色彩正是沧月小说的重要特点。在《七夜雪》剧情简介中,霍展白和薛紫夜最终天人永隔,同样传递着悲剧气息,这与眼下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存在一定偏差,再加上剧版情节推进缓慢、画面制作粗糙等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剧版《七夜雪》反响平平的原因。
综合羊城晚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