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明年禁用
“脱”离国标 面包如何防腐?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14日

商家为了延长面包、糕点这类烘焙食品保质期,通常会添加脱氢乙酸钠。
一种在面包、糕点中使用20余年的食品防腐剂脱氢乙酸钠近期被推到风口浪尖。不少短视频博主甚至将含有这一成分的产品称为“毒面包”“夺命面包”,引起部分消费者担忧。究其原因是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将自2025年2月8日实施。依照新国标,脱氢乙酸钠将在面包、糕点等7类产品中禁用。记者近日对市场在售的42款面包、蛋糕产品统计发现,桃李面包、曼可顿、宾堡、京隆等品牌的16款产品已告别脱氢乙酸钠,取而代之的是丙酸钙、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这一比例较2021年该国标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出台时有所提升。
在2025年2月8日之前,处在政策过渡期的相关烘焙产品,仍可继续使用脱氢乙酸钠,但烘焙企业已在寻找或实施脱氢乙酸钠替代方案。桃李面包、马大姐陆续对产品配方进行调整、替换,烘焙品牌“豪士”近期也宣布旗下产品实现全面去脱氢乙酸钠,义利食品、盼盼食品等在进行配方研究或产品测试。
脱氢乙酸钠将退出烘焙业
在日常生活中,面包、糕点早已成为基础性食物。但许多消费者或许不知道,长保质期面包、糕点的配料表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名字——脱氢乙酸钠。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6年12月披露的脱氢乙酸钠扩大使用范围申请文件,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1998年年会上讨论并通过将脱氢乙酸钠列为食品添加剂的新品种,为食品提供防霉、防腐、保鲜等作用。当时的食品安全评估结果认为,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安全的防腐防霉保鲜剂,在水溶液中逐渐离解为乙酸,对肌体无害,且防霉作用不受酸碱度和加热影响。
一位烘焙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质期超过5天的面包、糕点通常会用到防腐剂,以防长时间存放过程中的霉变。十几年前,其所在的预包装面包企业主要使用的防腐剂是丙酸钙,后来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2021年3月,伴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发布,脱氢乙酸钠在食品防腐剂中的“地位”开始动摇。
旧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应用范围包括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淀粉制品、黄油和浓缩黄油、预制肉制品、熟肉制品、复合调味料等。其中,面包、糕点、熟肉制品等最大使用量从0.3g/kg到1g/kg不等。
与旧国标相比,即将于2025年2月实施的新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黄油和浓缩黄油、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预制肉制品、果蔬汁(浆)7类食品中的使用规定,仅允许在腌渍的蔬菜、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发酵豆制品、熟肉制品(肉罐头类除外)、复合调味料5类食品中使用。这意味着脱氢乙酸钠这一伴随中国食品行业20余年的防腐剂将退出烘焙业历史舞台。
脱氢乙酸钠有哪些危害?
这些年来,脱氢乙酸钠身上的“丑闻”是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围绕它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了。
研究表明,发现长期食用脱氢乙酸钠可能会引起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出现肝肾功能性减弱,惊厥、颤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还可能会引起体重的减少和慢性肺水肿。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只要不是长期大量食用,按标准规定的范围和使用量使用是安全的。
脱氢乙酸毒性较低,按标准规定的范围和使用量使用是安全的。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并能抑制人体内多种氧化酶,长期过量摄入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会危害人体健康。
多企业正寻找替代方案
10月8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多家烘焙企业客服得知,桃李面包在逐步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调整,马大姐已陆续对产品中的脱氢乙酸钠成分进行更换,义利食品正在研究替代成分,盼盼食品内部也在进行产品测试,对产品中的脱氢乙酸钠逐步进行更换。达利食品客服则称,对配方替换问题不清楚。
从市场角度来看,已有烘焙企业将去脱氢乙酸钠作为新的卖点。9月,烘焙品牌“豪士”食品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6款宣称“0防腐剂”新品,并宣布旗下产品“已实现全面去脱氢乙酸钠”。豪士创始人叶跃辉透露,他们找到了生物防腐抑制微生物的方法。
上述大型连锁烘焙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表示,醋酸类食品添加剂,如粉末醋、醋酸、竹叶醋等都是从天然食材中提取的,可以抑制食品发霉,但不宜使用过多,否则会影响产品的风味,成本会比脱氢乙酸钠略高。
此外,企业还可以用“法国鲁邦种”天然发酵菌,类似早年做馒头用的老面。“目前上海一些个性化的烘焙店会用到,但生产量少,虽然可以自己养这种天然菌,但是对于大规模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因为需要工业化生产这种鲁邦种。”
乐斯福则在近期公布一种天然防腐成分——酸面团。根据2023年4月1日实施的轻工行业标准《酸面团》(QB/T 5756—2022)的定义,酸面团是以谷物加工产物、水为主要原料,接种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后,经过发酵等工艺,灭活或不灭活,未添加有机酸或有机酸盐而制成的产品。
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
现在新标准还没开始生效,脱氢乙酸钠仍在被使用,那么食品中含有这种添加剂,到底还能不能吃?
在新旧标准交替期间,建议消费者购买时仔细查看配料表,只要食品没违规添加,并且明确标注,仍然可以放心选购,当然出于健康考虑,不要长期连续大量地吃。
对待食品添加剂,不必谈之变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介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初衷首先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另外还有提升食品色香味,也有的是为了防腐的需要,有保鲜的需要,还有加工工艺的需要。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随时根据最新研究进展调整品种或适用范围、使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尚未发现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另外,真菌霉菌、油脂酸败带来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防腐本身,对外宣称“不含防腐剂”的食品,消费者要理性看待。
综合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