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01版:头版

02版:探访桂林中秋文化

03版:探访桂林中秋文化

0405版:读桂·社会

06版:国内关注

07版:聚焦中国

08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9月14日

桂林县志里的中秋民俗

桂林晚报      2024年09月14日     
  中秋节前,记者查阅我市各地的县志,其中记载了不少中秋民俗活动,包括祭月、供月、互赠月饼、烧柚香、点柚灯等。记者采访了多位县志、民俗专家,请他们就此聊聊中秋民俗。

  供月:祈愿生活富足
  清朝雍正时期的《灵川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仲秋之望剥芋祭月。”
  灵川县县志办工作人员谢日红说,古人把每年农历七、八、九这3个月视为秋季,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而望是指月中(十五),因此“仲秋之望”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
  在广东、广西梧州及宾阳等地,“剥芋祭月”这一中秋古俗犹存,谢日红坦言,这也是她初见于志书之趣闻。不过时至今日,灵川之地,此种风俗几近消逝,芋头祭月之景也难再现。芋头与“余头”音韵相谐,恰逢中秋,又是芋头开始成熟的季节,民众借此佳期,祈愿生活富足有余,故以芋头献月,寓意深远。
  随着历史的变迁,祭月、供月的习俗也渐渐发生着变化。上世纪20年代的《灵川县志》中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陈瓜果、烧柚香以祀月。”
  谢日红说:“我的老家在灵川大境瑶族乡,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家里人总会把桌子摆在院子里,桌子上摆着月饼、柚香和三杯清茶,然后大人们会让我们对着月饼拜,还会特别交代让我们‘拜得诚恳点’。”谢日红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拜月后才能吃月饼,所以孩子们拜月时看着桌上摆放的月饼就特别馋。
  上世纪30年代的《全县志》则记录道:“是夕,以线香环插于柚,用竹竿竖而燃之,圆如星球,谓之柚香,并陈饴饼瓜果以祀月。”
  “全州有句话说,‘八月十五点柚香’。”全州县党史县志研究室主任唐兴华说,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全县志》里说的“用竹竿竖而燃之”,还是1998年版的《全州县志》里对本地中秋旧俗的记录,城乡居民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夕,会在一只大柚上密密麻麻地插上神香,点燃后用长竿悬挂于屋檐上,形成一团火球,与月争辉,俗称“柚香”。“吃过中秋晚饭,月亮出来后就点上柚香,香烧得越多,竹竿举得越高,就越恭敬。”
  《桂林老板路》一书中也有老桂林人对柚香的回忆:“柚子香插在高处,离月亮很近,这样会得到月神的护佑,保佑人们明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旧时,每年中秋节的晚上都能看见独秀峰、伏波山、老人山、象鼻山顶上插着很多柚子香。”

  互赠月饼:中秋也要走亲戚
  月饼象征团圆,中秋佳节,人们馈赠月饼联络感情,月饼由此成为了情感的载体。
  上世纪30年代的《全县志》里记载:“八月中秋,亲友各备饼饵相遗馈,谓之‘月饼’。”上世纪40年代的《平乐县志》也有“亲友购备月饼相互投赠”的记载。
  《桂林老板路》一书在介绍桂林民间中秋节习俗时是这样写的:“桂林民间兴送节礼,送饼给尊者老人。至亲好友,礼尚往来。私塾学童给老师拜节,拜孔子神位,家长送节日‘贽敬’给老师。老师则送一包月饼给学童,作为回礼。”
  一位研究桂林民俗多年的老桂林人回忆道:“从前桂林‘履祥’、‘均昌’、‘日日安’做的月饼比较出名,各有特色,其中,‘履祥’的月饼松口软和,‘均昌’的月饼皮松酥香。月饼面上模制有‘嫦娥奔月’、‘貂蝉拜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图案,既是艺术享受,又有文化内涵。还有一家名为‘鸿庆隆’的食杂铺,店铺后头就是加工厂,平时做饼干糕点,一到八月初就开炉做月饼,它出品的月饼销往广西、湖南各地。特别是‘鸿庆隆’的五仁月饼,是用杏仁、瓜仁、核桃仁、松子仁、花生仁制作,其中瓜仁就是红瓜子的肉,一年要用几千斤瓜仁。”
  他还说,中秋送月饼的数量讲究送“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一个吉利,那时买月饼是用张草纸将四个月饼包起,面上铺张红纸,喜气洋洋。“这样的包装虽然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在以前,中秋节拎着这样包装的月饼走亲访友,节味非常浓。”
  “小时候过节都会走亲访友,月饼作为最重要的礼品互相赠送品尝。”唐兴华说,这不仅是应景,也传递一种祝福,希望亲朋好友生活幸福美满。
  谢日红说,现在在灵川县潭下、九屋的部分村子,依然延续着中秋节走亲的习俗,像外嫁女回家就会拎着月饼、鸡鸭、牛奶等拜访亲戚,“现在从农历八月十三就开始走亲了,非常热闹”。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