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同安镇
桂林晚报
2024年06月27日
■陶彩忠
位于平乐县东部,距平乐县城33公里有一个叫同安镇的地方,总人口49351人,是平乐县的中等大镇。古镇地理位置特殊,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厚重。古镇东接贺州钟山县,南连源头镇,西邻张家镇,北靠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323国道线贯穿全境,是桂北、桂东、桂南和广东交通的重要节点。
古圩名为“同安”,自然与“同”和“安”字有缘。然而,为什么取名“同安”,这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古圩起源“药王赐药”
同安古圩位于桂江支流沙江和鲁溪之间三角洲上。三角洲有一个南高北低小台地,据说古时长有许多楠木树,得名“楠木岭”。据传清朝嘉庆年间,朝廷派了4名官员到两广巡视途经此地,发现楠木岭的地形地貌似龙的模样,风水极好。同时,又处于南来北往的驿道上,是当时湖南盐商和粮商的途径之地,地理位置显要。
于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官方出资,百姓集资,耗时五年,在楠木岭顶“龙头”处修建了一座楠木庙,内设驿站,称“滑山塘”,以利行商人之便。
后来有一外地商人路过这里,因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得了重病,倒在庙前的一棵树下。有一位老者见之,及时从该树上摘叶取汁,灌服病人。不一会,病人醒来,病情消失,而老者已不知去向。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视该树为“药王”。很快远近者,路过者,都顺道前来取,以备家用。叶被摘尽,则取树皮。皮尽,再取树的根须。后来被治好了病的客商,再次经过此地,很怀念帮其治好病的老人和那棵树。当他来到楠木庙前,想摘些树叶回家备用时,该树已无踪无影。
为了纪念该树和帮他治好病的老者,他请庙中人回忆,又请来工匠,在楠木岭上立了一尊老者的塑像,刻上“药王”二字安放于庙中,从此楠木庙又被称为“药王庙”。
同安镇最早的圩市叫“鲁溪铺古圩”,后人称“老圩”,在今同安镇老圩自然村,亦在从源头方向而来的古驿道上。“药王”传说事件后,楠木庙变成了人们盼望防病治病而朝拜的“药王庙”。前来求“药王”帮助除魔祛病的人越来越多,越传越广。几乎天天川流不息,人山人海。开始有人在庙前摆卖香客的必需用品,后来发展到其它商品的交易。
当时,附近石龟寨村有位姓莫的员外,非常有生意头脑,看中了这里的发展前途,第一个举家迁到楠木岭建房居住和经商。果然不错,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引来了四邻八乡的人前来落户经商,遂成圩市。
“锣鼓”相配 “大同”相安
随着圩市的渐渐兴旺,人们在药王庙前面的古驿道两侧,建成长约400米,宽约4米的街道,取名“大同街”,寓意为“世界大同”之意。街道为南北走向,沿驿道两侧而建。在街道中段朝东西方向各建有一个街口,作东西方向赶圩人的通道。为防匪患盗抢,人们按古城规制在大同街修建了四个闸门,其中南北街道两端各建一个闸门,东西街道岔口处也各建有一个闸门。于是,大同街素有“闸门一关,一夜平安”的说法。
自古以来,商业的发展,自然就带来了文化的兴旺。随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入驻,士农工商的集聚,各种民间信仰也日渐繁杂,从而推动了当地庙宇建设。
药王庙位于楠木岭的南端最高处的“龙头”之上,为三进三空间。坐南朝北,后院建有花园和古钟楼整座庙宇,富丽堂皇,成为当地唯一地标性景观。不料,建庙之初,大同街发生了严重的瘟疫。疫情久盛不息,死了不少人。
无奈,当地人请了风水先生来勘测。风水先生勘测后说,风水学里有“九曲阴阳倒流水,龙船无舵两边爬”的说法,他认为大同街这一带是“龙潜地”,而楠木岭西侧就相当于龙头的“放鼓地”。有了鼓,还得有一个锣,鼓锣相配,方能和谐平安。于是,由街民集资,在大同街的北端东侧修建了一座观音庙,观音庙为三进三空间,坐东朝西。观音庙建成后,瘟疫果然就没了,大同街道一带重新获得平安,这就是后人把“大同街”改名“同安”的由来。
后来,在圩市里,由湖南商会修建了“湖南会馆”,广东商会修建立“粤东会馆”。湖南会馆位于药王庙北侧,坐西朝东,为五进空间建筑,深约30米;粤东会馆位于湖南会馆左边,也是坐西朝东,规制与湖南会馆一样。除了“两庙两馆”外,在药王庙对面的东边街,还建有一座戏台,每逢圩日和重大节日都有桂剧、彩调演出,热闹非凡。
三街一统共享同安
清朝末年,随着赶圩人越来越多,集市越来越拥挤。于是,一些从外来的贩夫、工匠,在街道西边的岭坡地上,修建了三个茅草圩亭,摆摊设点,借以谋生。由于房屋均为泥墙,用茅草盖顶,因此得名“茅街”。
茅街也和大同街一样在东西方向路口留出巷道呈“十字街”形状,与大同街的“十字街”巷道相通,从而构成同安圩独有的“双十字街”。所不同的是,大同街的“十字街”为砖瓦结构,茅街的“十字街”为泥墙盖草结构。
民国十七年(1928年),平乐至八步公路修建通车后,人们又在东、西“双十街”增建了7个用茅草盖顶圩亭。其实,这种“茅街”就相当于现在的“跳蚤市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平乐第一条公路平(乐)—八(步)公路于十月动工修建,次年完工通车。该路从同安圩西边的岭脚下经过,一些地主和商家纷纷到公路两旁建房,房屋统一由一个叫何会增的设计师设计,仿制广州市中山中路的骑楼模式建成。街道长200米左右,宽约20米,全部为两层砖瓦结构的新街道,人称“马路街”或“骑楼街”。
这时的同安圩,东边有沿古驿道修建而成古“大同街”,西边有富人沿平(乐)—八(步)公路建成的“马路街”,中间是以穷人为主在岭坡上修建的“茅街”。当时曾流传有“富人马路建骑楼,穷者岭坡筑茅街;药王造就楠木圩,三街一统享同安”的说法。
岁月不居,物换星移。新中国成立后,乡政府将茅草圩亭,改扩建为盖瓦圩亭。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人民公社统一规划,将“茅街”扩改,修建四大“圩亭”。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在集镇北端沙江河东岸一个叫“大洋里”沙滩地,新建7个大型圩厂,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取名“同安农贸市场”。从此,“双十街”的老圩集市逐渐转移至农贸市场成圩。
本世纪初,从同安圩穿境而过的323国道线进行绕城扩改,国道上的车辆不再从“骑楼街”的老路行驶了,使同安圩的商贸大街的交通环境大大改善。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同安集镇实施一系列城镇化建设项目。街道扩改、立面装修,民居特色装饰……
如今的同安镇,已经形成了一条北到鲁溪桥,南至“骑楼街”南面,长约1.5公里的极具桂北民居特色的商贸大街,集镇面积达18.58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5000多人。全镇经济繁荣,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当地人世代祈盼的“同居一街,共享平安”的良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