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去
这些卫生防疫常识要牢记
桂林晚报
2024年06月21日
昨天,洪水逐渐消退,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渐恢复。此时,道路积水中混杂了地面和地下管网中的各种污物,有大量致病细菌、病毒、真菌等,增加了染病风险。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医生,了解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洪水过后会有这些常见病
防疫不容忽视,强降雨和洪水过后,会引发不少常见疾病,需要注意。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伍絮注意到,未来两天,我市气温会逐渐升高,而高温、高湿的天气极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和各类食源性疾病。
伍絮说,洪水过后,水源、食品、生活环境被污染,再加上人们休息不足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等,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传染性疾病。比如易出现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血吸虫病、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皮炎等接触性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一般由粪、口途径传播。当洪涝发生后,如果喝生水,吃生冷、腐败变质、被洪水淹泡的食物,有可能使病菌、病毒经粪、口传播出现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性疾病。由于人们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营养摄取不足等可能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加上卫生条件差时,就可能会出现感冒、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等。
洪水发生后,地面潮湿,非常利于蚊虫滋生,如果不能及时做好灭蚊虫工作,可能会因蚊虫的叮咬诱发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血吸虫病等虫媒传染病。而接触性传染病,比较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皮炎等。这种疾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有一人患病没有及时隔离、治疗,一两天内周围的人就可能会全部患病,导致疾病爆发。洪水期间还有浸溃性皮炎、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等其它常见皮肤病,以及中暑、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意外伤害。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引起重视。洪水可能会带来心理压力和创伤,导致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这些防病要点请务必牢记
昨天,“桂林疾控”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出自我保护建议,提醒广大市民注意自身的健康安全。
在这份建议中,有几个防病要点值得关注。首先是加强环境卫生,洪水过后,做好居住地环境卫生是关键,遵循先清污后消毒再回迁的原则,室外环境以清理为主,一般不予消毒,室内对洪水浸泡的物品按消杀药品说明书进行清洁消毒。尽快清理环境中的垃圾,尤其是水灾致死的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要及时清理和掩埋或焚烧,清理后及时对其环境进行消毒。保护水源,及时修复被洪水破坏的饮用水设施,启用前要彻底的清洁消毒。消灭蚊蝇,及时清除苍蝇蚊子孳生地。
二是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卫生。洪水过后,常见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以及寄生虫腹泻病,也会引起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暴发,建议做好手卫生,勤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淹死、病死的禽兽、来源不明的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不要用脏水漱口或清洗瓜果蔬菜。
三是预防意外伤害。市民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如有灾害预警信息应尽量减少外出,远离危险地带。确需到水边、山下等危险地带要做好安全措施,保持通讯畅通,提前规划好路线并告知家人。远离不熟悉的水域或激流以防溺水。预防触电,注意周围高压线情况,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随身备好衣物,合理加减。减少皮肤浸泡水中时间,尽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预防皮肤病等。
这几类场所要关注和消毒
伍絮提醒,洪水过后,这几类地方需要重点关注和消毒。
如果家中被洪水浸泡,要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尽可能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各种隐患。
居家、街道、社区、安置点等场所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采用500毫克/有效氯消毒液,或200毫克/二氧化氯,或200毫克/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每次时间为30分钟。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期消毒1-2次,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250-500毫克/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剂浸泡后以清洁水冲洗干净。
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污后,可使用浓度为500毫克的有效氯溶液采用冲洗、擦拭、浸泡方式,每次30分钟,或使用1000毫克的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30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此外,做好手部的卫生清洁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步骤。参与环境清污等后应进行手卫生消毒,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治疗措施。
记者马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