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指导门槛低 行业水深乱象多
花钱规划志愿 安心还是闹心?
桂林晚报
2024年06月14日
火热的高考结束了,如何填报志愿,又成了热点。据媒体报道,在各大平台上,从数百元的智能填报,到上万元的一对一指导,各种志愿填报服务销售火热。一些企业推出的上万元服务产品也早早售罄。
有的培训咨询机构,貌似为考生着想,实则贩卖焦虑;貌似说实话,却言过其实。要么夸大志愿填报作用,鼓吹“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要么散布诸如某某专业绝对不能报、某某地方绝对不能去等信息来博取眼球,通过种种营销话术,暗示考生及家长:如果不付费咨询,这么多年书就白读了。有的机构推出AI“智能”选志愿,5分钟出结果。除了应届高考生以外,一些机构还盯上了高二学生。然而,看似专业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花钱就能轻松拿证。
直播引流
蹭高考热度圈粉卖产品
“怎么给孩子填报志愿才能不滑档?三四百分的孩子怎么实现低分逆袭?第一次刷到我的家长们,一定要先点关注再点赞,认真听我讲。”正值高考季,有关“升学规划”的直播间纷纷活跃起来,“志愿填报”成为主播们的引流利器。
“考上就是金饭碗”“毕业就是金饭碗”……两个直播间里,两名自称高考志愿规划师的主播,在屏幕上分别列出C9联盟、五院四系、电气二龙四虎等行业特色高校,称这些高校实力强、就业好。仔细分辨,记者发现二者的内容同质性很强,且多为泛泛之谈,并没有多少所谓的独家解读。
“这年头,感觉谁都能给自己封个专家的头衔,拍脑袋讲一通,谈不上有什么门槛。”作为高三学生家长,刘女士几乎每天都能刷到大量打着升学规划旗号的直播,“至于讲的质量,那就很难说了,有些一听就是外行,纯粹是蹭高考热度制造焦虑,给自己圈粉引流。”
相比起志愿填报指导来说,不少主播显然更热衷于带货,直播过程中,屏幕下方频频弹出志愿卡、视频课、陪跑营等产品链接,主播则不断用话术催促家长们尽快下单,“11点之前赶紧支付,早拍早用,这是最起码的工具,我给大家最后两分钟……”
智能填报
相同分数录取概率悬殊
这些志愿卡究竟是否好用?智能填报真能一键搞定?
在手机应用平台上,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App层出不穷。以其中一款App为例,记者将高考省份设为“北京”、选考科目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预估总分填写为“586分”后,页面显示“适合我的大学”有173组。选择“一键填报”,这款App按照“冲”“稳”“保”列出相应院校和专业。志愿表中,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录取概率为3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概率为22%。
而在另一款志愿填报方面的App中,记者提交同样的考生信息,结果显示,建筑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录取概率均为1%。
随后,记者又打开一款该领域的热门App。填写相同的选科情况和预估总分后,得到了另一份完全不同的志愿表。仍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App将其列入“稳”的序列,预估录取概率为50%,专业则只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如果想要使用“一键填报”功能,App提示需要支付388元开通VIP会员。
资质存疑
志愿规划师含金量如何
“志愿填报这么大的事,单纯指望平台分析肯定不行,还是要找资深专家量身定制方案。”在不少主播的橱窗里,还上架了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客服发来机构的产品介绍,“原价6980元,优惠后最低是4980元,陈老师一对一指导。”说罢,还特意附上这名老师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
这样的证书含金量究竟如何?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有很多机构推出考证服务。“高考志愿规划师新鲜出炉,有钢印、双章、一证一码,含金量高,再也不担心无证上岗了,仅需298元!”
记者看到,同样是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还有不同版本,颁发机构并不相同。此外,与之类似的高考报考指导师也有考证服务。
“线上考试,没有摄像头,报名后会发题库,考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原题。”工作人员称,考试达到60分就算及格,“有精准题库,考试简单,正常一次性通过,未通过免费补考到通过。”
鼓吹直录
高价出国保录暗藏猫腻
“不看高考成绩,免雅思托福成绩,不读预科和语言班,90%专业任选……”除了常规的志愿填报以外,一些留学机构还在社交平台上以低门槛上名校的诱人条件,推出所谓的留学直录项目,专门服务“预估高考成绩达不到本科线的高二、高三同学”。
“我们保录取,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学校,可以根据你们的意愿来规划,按照学校的层次不同,除了美国以外,大部分服务费用在40万到100万元人民币,不含学费和生活费。”工作人员称,“普高体系成绩差,申请海外行不通,我们可以给孩子注册一所国际高中的学籍,辅助孩子参加国际课程考试,确保拿到高分,再给孩子强力的推荐信和高标准申请文书,达到最终录取结果。”
至于具体如何辅助,工作人员闪烁其词,“学生只需到考点参与考试即可,具体的操作由我们来进行。”
低分考生真能这样弯道超车?记者了解到,此前曾有学生深陷保录骗局,最终因成绩或资料造假而被退学。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利用家长不熟悉相关法律,故意在合同中设置陷阱,承诺的保录取未能兑现,高额的服务费用却不予退回,最终导致家长落得“两头空”。
尽管乱象频出,志愿填报市场仍一片火热。某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巨大的“生意”背后,暴露的是考生的迷茫、家长的焦虑以及有关方面指导工作的缺失。
填报志愿非小事,事关考生的未来发展,绝不能沦为牟取金钱的游戏。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场乱象的治理和监管。例如,教育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资质要求、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规范。强化对培训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资质的审核,确保其具备提供此类服务的能力和诚信度。同时,对违规收取高价咨询费、价格欺诈及虚假宣传等问题进行严厉整治,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
此外,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基本信息需求理应得到满足,相关部门和学校不能当“甩手掌柜”,应当尽量给考生和家长提供更多理性的、科学的指导,特别是加大官方数据供给,尽量填补志愿填报过程中的信息鸿沟,一些必要的信息应当作为公共产品均等供应。只有当官方的、正规的辅导多起来、优起来,形成一个覆盖更广的公平普惠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减轻考生和家长的焦虑,让他们不再盲目地求助于市场。
综合《北京晚报》、上游新闻、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