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按下“加速键”
市场潜力巨大 将成为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桂林晚报
2024年03月11日

2023年7月22日,谷神星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乾坤一号卫星、星时代-16卫星共两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有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猛
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
商业航天是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专家表示,经过近10年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在技术层面,多款商业火箭成功入轨,由商业公司研制的卫星取得多个国际和国内首次技术突破。在产业链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商业航天的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产、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
目前,商业航天在我国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商业卫星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这些卫星可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
“涪城一号”是2023年6月发射升空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和国家主导研制发射的“嫦娥”“北斗”等一系列卫星不同,“涪城一号”是一颗以商业模式研发、制造、运营的,以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命名的卫星。目前,在我国像“涪城一号”这种在轨的商业卫星已经超过350颗。
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此,也推动了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2024年1月11日,由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1月23日,由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顺利将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力箭、朱雀、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系列商业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或今年常态化发射
除了卫星、火箭,发射场的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中重要的一环。2023年年底,在海南文昌,毗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片工地上,建起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有别于酒泉、太原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文昌商业发射场的位置靠近赤道,纬度低,因而射向范围更宽,火箭于此发射的运载效能更高。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计划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
目前,我国已经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个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五个航天发射场。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卫星组网需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两个工位都按照每年发射16次设计,形成发射能力后将会有很高的发射效率。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强介绍,1号工位是为了现在最成熟的长征八号火箭设计的,2号工位是为9个厂商的十几型火箭设计的。这些火箭发展越多,成本越低,实现了高的发射密度。
商业航天按下“加速键”
5年左右进入3.0时代
专家表示,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给商业航天领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商业航天作为重要经济增长引擎潜力巨大。商业航天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商业航天可以推动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开辟新发展赛道,是未来产业的关键。还能带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发展。
中科宇航力箭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杨毅强介绍,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和应用为主导的2.0时代,并开始提供数据服务。未来可能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2028年到2030年之间,进入3.0时代。它的主要标志是有比较多可以提供稳定数据的卫星,开拓商业航天自己的蓝海市场。比如太空旅游、太空制造、太空电站等。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