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民生

05版:读桂·热点

06版:读桂·民生

07版:读桂·社会

0809版:读桂·社会

10版:读桂·社会

11版:国内关注

12版:深度国际

13版:文娱关注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12月14日

桂林漓江站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用生态监测高科技守护漓江“宝贝”

桂林晚报      2023年12月14日     

  执行巡航的无人机。

  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检测设备。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全国共有55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入选,广西桂林漓江站(森林)(下称漓江站)就是其中之一。此次评选由生态环境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为全国范围内首次遴选,漓江站的成功入选证明其在支撑区域生态环境监管,以及系统治理需求方面得到了国家认可。
  漓江站究竟在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漓江站属于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质量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漓江站工作人员介绍,漓江站是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下,按照“一站多点”原则建设而成的综合性站点,主要承担漓江流域及周边区域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地面验证、区域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等任务。
  据介绍,综合站之所以选择在桂林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桂林具有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不仅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景观代表中国南方岩溶入选联合国自然遗产名录,而且桂林山、水、人文景观共同体中的水循环要素,在现代岩溶学和生态水文地质学领域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漓江站所在区域属于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区域内生态系统完整,保存了世界上最具典型特征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目前,漓江站初步形成了“1+4+N”的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即1个阳朔双滩站房主基地、4个观测场(猫儿山生物多样性观测场、海洋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观测场、会仙湿地生态观测场、阳朔白沙岩溶生态观测场)和“N”个监测点(77个生态质量监测点、15个水环境监测点、1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35个土壤环境点),对长期监测的生态、水、气、土壤等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系统
  成功入选国家级名单的漓江站,在环境监测上究竟有哪些“神通”?
   在空中,漓江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们在生态核查上使用的无人机。在卫星遥感与自动巡航监测等技术的加持下,漓江站的监测人员只需在站点控制室内就能远程操作无人机,实时观测、采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数据,实现“日行千里”。
  而在地面上,漓江站也做了不少设备的自动化升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漓江站在海洋山安装的植被-大气温室气体涡度测量系统,就是广西首套实现自动观测森林碳循环的观测系统,它可以自动进行数据修正、计算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提供准确验证数据。“我们在漓江流域配置了30多台自动监测设备,监测对象包括水质、空气质量、酸雨等不同方面。它们都不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操作,就能自动完成对相关环境质量数据的采集和实时传输。”
  除了自然环境监测设备,漓江站在动物生态检测方面也实现了“空天地一体化”。
  在漓江站的4个生态观测场里,监测人员分别安装了鸟类鸣声仪、红外相机、球形摄像机、物候相机等设备,它们会将采集到的生物声音、图像资料实时回传给智能识别系统,进而得到该区域内准确的生物数据。并且,这些监测设备通过自带的太阳能电池板就能维持运作。
  漓江站双滩站房的工作人员介绍,过去他们在藻类鉴定时,需要使用显微镜对样本进行人工检验,一个个去数样本中的藻类数量,但现在通过藻类智能鉴定仪,观察藻类不仅更快更清晰,而且机器还能按形态自动对它们进行分类计数。
  “再比如环境DNA技术,我们借助环境DNA自动富集仪,就可连续从环境介质中提取出生物DNA,进而掌握该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情况。也就是说,只需要采集一点漓江水,技术人员就能测算出这片水域中有哪些水生物。”

  为漓江生态保护提供详尽监测数据
  漓江站的科技力量给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什么?
  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漓江站搭建起的“一站多点”式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使在漓江流域、县域、村庄3个层面全面开展更细致、连续、长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成为可能。
  根据漓江站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漓江流域生态质量优良,在固定监测点位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在漓江流域源头猫儿山,监测人员发现了桂北琴蛙这个全新的两栖类物种,并且还新掌握到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和金秀纤树蛙这两种蛙的分布记录。这些详尽的监测数据都体现出了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
  另一方面,现代感知技术设备与人工例行监测相结合的模式,大大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环境执法提供了助力。
  据了解,无人机作为漓江站“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人员也一直在不断扩展它在生态监测、野外核查之外的运用方式,让其在采集数据的同时,也能和“巡警”一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威胁进行精准监测和预警。一旦在巡航途中发现了秸秆火点或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无人机便可以自动航拍取证,并及时传输给控制中心与相关执法部门进行处置。
  “综合站是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漓江站今后也会继续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能力,努力实现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
  记者阳聃甫 通讯员杨海菊  (本版图片均由桂林漓江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