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昔
探寻七星村的烟火繁华
桂林晚报
2023年08月23日

雷洪安(左)在福神庙前合影。

现在的六合圩临时疏导点。
烟火气浓郁的菜园村
七星村委建干里东接建干路段,南连七星山,西邻小东江,北靠阳家里村,是建干路北侧的一条巷子,原名菜园村。村民们说,因为以前这里是一大片菜园,所以才叫菜园村。自古以来,该村人在七星岩对面的普陀洲上种菜卖。旧时花桥底下有两个坪子,早晨菜农们卖菜到下坪,下午卖菜就转到上坪。因为种的菜多,只有少数的村民挑小菜到圩市上卖,大多数人是挑到花桥底批发。
如今,在七星景区附近,还能看到六合圩的“身影”,旧时的六合圩如今叫六合圩临时疏导点。村民莫大姐说,以前的六合圩一家店铺都没有,是杉木搭的棚子,棚厂里,卖牛的在一边,卖猪的在一边,卖小菜的在一边。天天都是圩。那时圩上交易用的是谷子,一头牛一两担或两三担谷子或米。
在建干里,还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豆芽岩,就在张曙烈士墓附近。以前,村里有四五家以发豆芽卖为生的人家,冷天用豆芽岩里的水浇豆子,放七个桶,桶底留有缝透气漏水,一般要发七天七夜,才长出豆芽。当时市里的豆芽大多数是由这里供应的。
村民们回忆起听过的“板路”说,别看现在都是景区了,但在以前,附近的人经常到岩洞里洗衣、洗菜或者乘凉。还有担子米粉走街过巷,卖的是卤菜粉。花桥头的馄饨、发糕、碗糕、水糕是出了名的。一出街口,到花桥的左边,有卖姜糖的。街上还有补锅、箍桶、抢剪刀、劁猪等手艺人,现在已失传断档了。
热闹繁华的泥湾后街
福隆园村东接小东江,南连东江花园小区,西邻漓滨花园小区,北靠临江苑小区。据老人们回忆,福隆园桥下原来是江边的河洲,湖南人过来开荒,取名福隆洲。漓江东岸这边叫半边街,旧时有集市,名福隆圩。民国时期为城区管辖改名福隆街。1950年与城区分开,改名福隆园村,沿用至今。
村里最早人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由湖南祁阳县迁来。现村民大多是祁阳人,有一二十个姓。其中,马家的后人推断说,从村中现存的福神庙碑文考证,当年大概为躲避咸丰年间的长毛兵祸,马家的先祖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从祁阳带领族人迁来福隆园。
今年88岁的雷洪安说,他家在这里已经住了六代人了。光绪年间,其爷爷从灌阳文市马头村一个人讨米过来的,后到雷家上了门。如今雷家同太公的后代,已有四五十人。
如今,每到日落时分,雷洪安都喜欢到小东江边散步。他说,其实当年他的爷爷先在北门附近住了些时日,后来行至此处,觉得这里适宜居家过生活,便搬迁至此居住。站在家门口可见新桥(现名叫栖霞桥),这里小东江、漓江二水交汇,像两条绿绸带萦绕着绿洲。而且,前有漓江河,后有普陀山、月牙山环抱,亦城亦乡风景优美。
“旧时福隆园的那条街叫泥湾后街。”雷洪安说,以前福隆园这一片特别繁华热闹,抗战之初,由于前方失利,江浙一带的官商多来桂林福隆园定居,一时人口骤增,需求供应增大,各种物资非常畅销,只要买得来,不愁无利润。那时,福隆园就有六七家新开张的商店,货物轮转,生意非常兴旺。雷洪安说,以前的日子很简单,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晚上坐在屋檐下听老一辈人“扯板路”,很多故事都是那时候听说的。
福隆园的村民曾经也以种菜为生,说到他们这里的南瓜,村民们都引以为傲。他们说,以前福隆园的南瓜在桂林特别出名,是专门进贡给朝廷的。大家都叫其为“牛腿南瓜”,这种南瓜一个有两三尺长,直径二三十厘米,吊在架子上,一个有二三十斤,吃起来有浓郁的南瓜香气。
七星村临江而居,村里扒龙船的历史十分久远,同时还有舞狮、耍牌灯的习俗。雷洪安说,以前村里还专门从外面请了教武功的师父,每人每月交几十斤谷子作为学费,学好了基本功再去扒龙船才有劲。村里一般都是五年一小划,十年一大划。他在1948年的时候就参与了村里的扒龙船活动。
到了每年十二月份左右,福隆园还会组织舞狮队,在正月里舞狮。舞的是南狮,叠起三层牌楼采青,有时叠四层。狮子是湖南传过来的竹子编的簸箕狮子。还有耍牌灯,到了晚上舞起来煞是好看,牌灯队伍宛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长龙。记者周子琪 文/摄
下期预告
今年来,七星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数智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新农村,下期,主持人带大家看看,七星村如何利用好线上租房系统、电商平台,促进乡村综合治理与村集体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七星村特色的治理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