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流浪地球》《三体》搬上荧幕后
刘慈欣的《地球大炮》
将改编成短片
桂林晚报
2023年06月01日

《地球大炮》是一部科幻类小说,主要讲述了随着各大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人类对南极大陆的争夺的故事。
从《流浪地球》到《三体》,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多部作品被搬上荧幕,受到观众和读者的一致好评。据5月30日举办的2023中国科幻大会主论坛——“从科学家精神到科技文明之光”主题论坛透露,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地球大炮》将被改编成8分钟左右的电影短片,最快将于今年8月底或9月制作完成。
据创作团队的老师介绍,《地球大炮》在制作中使用AI技术,仅一天时间就生成出上千张概念图,如果说从量上来讲,这个几乎是一部院线影片所有概念图的总量。
大咖云集论坛探讨交流
本次论坛作为2023年中国科幻大会主论坛之一,呼应促进科幻产学研转化、助力培养科幻未来的人才的活动主题,集结科幻界、科学界、科技界、教育界等专家,以刘慈欣《地球大炮》为美学教育主题进行深度探讨和交流。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论坛上作发言。
会上,科幻大咖围绕科幻与美学教育主题展开发言,还有孙立军团队进行科幻美学视频展示,《近处的科幻远处的美学惊奇感——科幻美学视频巡礼》,为大家带来极致的视听盛宴。论坛主要以圆桌会议的形式集中围绕“科幻文学中极致科学背景下的美学教育”以及“‘挖穿地球’的科幻影视想象空间”两个主题深入探究。
《地球大炮》是2014年出版的一部科幻类小说,讲述了随着各大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人类对南极大陆的争夺的故事。全书蕴含着惊人的想象力和淡淡的感伤情怀,体现了刘慈欣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思考。
预计最快8月底或9月完成短片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书记、副院长刘梦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球大炮》这部短片由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制作,现在正在快速制作阶段,前期设计制作已经完成,马上进入到中期实拍,这是我们的前沿技术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作品。预计最快在今年8月底或9月完成短片。推广和播出渠道还在和刘慈欣先生商量交流中,选择具体的一个播出渠道。”
5月29日发布的《2022年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16.1%。科幻院线电影票房实现平稳增长,科幻题材网络电影占比有所提升,科幻微短剧成为科幻影视产业新增长点。数字媒体学院还在做XR混合现实作品,沉浸式观看科幻影像,能更多地发挥出科幻电影的这种意义。
AI设计的海报令人震撼
在“挖穿地球”——科幻影视想象空间有多大的主题交流环节,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发言时介绍,该校的一个师生团队正在将刘慈欣的《地球大炮》从科幻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内容,这将是一部具有中国式审美的科幻影像作品。
他还透露:“我最近看到该团队用AI设计的《地球大炮》海报时,呈现的作品我很满意,当然它还要不断地完善。还首次尝试用ChapGDP参与编剧,让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看起来这个故事更好看。”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助理、互动娱乐教研室主任王晋宁说:“编剧、美术、摄影这套流程,电影学院在各个院系的老师和同学们的配合下,创作出一部合格的作品应该是不难的。但是这一次《地球大炮》的创作相对而言比较特别,一是《地球大炮》这部小说知名度高,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重视,期待拍好。二是今年开始迅猛发展AIGC技术,尝试用最新的技术研发和在应用中有所突破,并且结合科幻小说、科幻电影这个门类,把最新、最前沿的影像技术应用进去。”
AI技术一天可生成上千张概念图
王晋宁在圆桌会谈中讲道:“面临AI技术的到来,整个电影行业没有任何的排斥,准确来说是电影业正在拥抱这项技术,正在挖掘这项技术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每一个电影工业流程各个环节中。我们也在思考《地球大炮》这次短片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对得起科幻电影的称号。”
从编剧的剧本创作阶段,一直到美术创作概念图,全程运用到AI技术,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王晋宁说:“比如说在角色美术和场景美术创作阶段,当我们给到足够的文字信息之后,仅仅一天时间就生成出上千张概念图。”
参与圆桌论坛的科幻片导演图拉古认为,科幻本身的意义就是要突破和创新,所以需要有企业机构和每一位科研创意工作者来进行综合性突破。图拉古说他看过《地球大炮》,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长城和金字塔是超级失败的大工程,因为前者没有阻挡北方民族的入侵,后者没有使埃及法老复活,但时间使这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凝结在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发光。”
综合《北京青年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