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体验民族一家亲
——“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龙胜段首日活动见闻
桂林日报
作者:阳聃甫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21日 来源:桂林日报
▲11月20日,“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龙胜段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底乡泥塘村龙胜森林公园门前广场举行。
▲队伍沿着公路有序行走。
◥队伍沿着白面瑶寨的石阶向山坡上前进。
▲队伍在红军岩旁合影。
▲授旗仪式上,旗手挥舞旗帜。
▲在布尼梯田的入口处,身着红瑶服饰的妇女唱着歌,热情地招待队员们喝“拦门酒”。
◤两名小队员在吃午饭。
□记者 阳聃甫
11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泥塘村,来自广西桂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桂林市象山区博雅双语学校、桂林建筑规划设计集团、中国人民银行桂林市分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桂林办事处等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500余名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龙胜段活动启动仪式。
桂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敬东,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谢子卿,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张小明,龙胜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魏勇,龙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凌熙等龙胜县相关领导为参加活动的各支队伍授旗。
虽然昨天气温骤降至13℃,参加活动的队员们依旧热情高涨。一声“出发”,广场上红旗飞舞,“重走长征路”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行程的第一站是白面瑶寨。队伍逐渐走进山中,大家都被道路两旁的美景吸引。白面瑶寨位于龙胜温泉省级度假区内,寨中居民是清一色的红瑶少数民族。
1934年,红三军团进入龙胜并驻扎在白面瑶寨附近的矮岭村。由于连年征战,加上国民党散播了大量对红军不利的谣言,当地红瑶群众非常恐慌,在红军抵达前纷纷躲进山林。为了消除隔阂,红三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一块被称为“龙舌岩”的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头领,向他们宣讲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及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
为鼓励当地群众继续革命,红军送给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红军绝对保护傜民”(当时,瑶族等少数民族被轻视,名字上带有反犬旁,如“猺民”等。红军倡导民族平等,将“猺民”改成“傜民”,后又改为“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两条标语。这块巨石后来被称作“红军岩”。
“在红军到来之前,当地瑶族民众在谣言的误导下对红军的态度是‘恨、怕、打’。经过十多天的接触,瑶族民众不仅解除了误会,还有不少人愿意跟着红军走。”在“红军岩”四周,队员们围坐成一圈,听工作人员讲解当年红军与瑶民的故事。现在的“红军岩”已被精心保护起来,上面镌刻的标语依旧清晰可见,周围的石碑上还写着不少当年发生的红军故事。
“山里的空气好舒服啊。”“快看,底下的河水特别清。”……告别“红军岩”,队伍沿着龙胜温泉森林国家公园的公路继续向前行进,看着道路两旁的风景,队员们纷纷发出感叹。队伍行进的这条步道沿着山谷而建,谷底就是清可见底的寻江,道路两旁是成片茂密的森林,还不时有鸟鸣传入耳中。走在这如画的风景当中,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长途跋涉的疲惫也减轻了几分。
队伍下一站抵达的是泗水乡周家村的布尼梯田。来到寨子的入口处时,一排身着红瑶服饰的妇女热情地招待队员们喝糯米酒,这是当地村民迎接贵客时所用的“拦门酒”,冒着热气的糯米酒酒味很淡,但是甜味十足,一扫初冬的寒意。“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的寨子。”村口的瑶族妇女热情地向每一位队员问候,招呼大家到广场休整。身穿红马甲的队员和身穿红瑶服饰的村民,把寨子前的广场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待所有队员都在广场上集结完毕,上午的行程告一段落。队员们搬来小马扎,在广场上吃起了午饭。也许是广场四周梯田环绕风景优美,也许是一上午的徒步行进让大家食欲大开,没多久队员们就吃完了午饭,开始在这片村寨里散步探索。
在广场上,一群学生样貌的孩子格外显眼。他们是来自桂林市象山区博雅双语学校的学生,也是昨天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年纪最小的一批队员。“虽然走得有点累,但是我还能坚持,我一定要向红军先辈们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努力走到终点。”一名学生激动地说。
在短暂休整之后,队伍继续向终点进发。午后的天气逐渐转暖,原本阴霾的天空也开始有阳光照射下来,天气的变化加上长时间的行走让不少队员额头冒汗。但不论是走在平坦的山间公路,还是攀登村寨间的山坡石板路,队员们依旧保持着队形,紧紧地跟随着排头的旗手,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践行着长征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一人歌声响起,其他队员纷纷应和,大家满腔的热情与感动全被融进了歌声里,嘹亮的歌声顿时响彻山谷。
“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抵达终点了!”随着排头兵的一声大喊,队伍里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大家互相鼓励,加快了脚步。在终点处的马堤河口阻击战红军阻击阵地,走在前列的旗手们挥舞着手中的红旗,为后面的队员们加油鼓劲。
在午后的阳光里,队员们在终点处弹冠相庆,纷纷拿出相机手机合影留念,用兴奋的呼喊表达着胜利完成这次“长征”的喜悦。
继续走!为了让这片红色热土持续迸发活力
□本报记者唐健扬 李思静
“加油!继续走!”这是在本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中最常听见的一句话,相信这也是90年前红军这支传奇队伍里常常响起的一句话。
1934年12月初,红军突破湘江后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地界,在龙胜境内历时10天,不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还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宝贵的长征精神。90年过去,红军长征所走过的偏僻山寨,早已修通了直达县城的水泥路;红军长征留下的一个个红色遗迹,近年来也被开发成红色旅游景点,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长征精神映今朝,重踏征途壮志豪。跟随当天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的队伍一路向大山挺进,红色的足迹无言,却又有力述说着眼前的山乡巨变。与此同时,一种共识也逐渐在队伍中形成——要继续新的长征,让这片红色热土在新时代持续迸发活力。
追寻革命足迹
少数民族唱起“红色山歌”
“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这首署名为“黄孟矮”的诗,至今仍镌刻在龙胜江底乡才喜界的石壁上。
1934年12月初,红军过龙胜,历时十天十夜,经过了该县的江底、芙蓉、马堤、泗水、平等、广南等地。红军楼、红军标语、红军桥、红军岩等见证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长征精神在龙胜群众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成为龙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1月20日,“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龙胜段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底乡泥塘村举行,江底乡不仅是著名的龙胜温泉旅游度假区所在地,还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
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过龙胜时红三军团某部从兴安县出发,经银矿山(今李江)到达江底、泥塘。泥塘村的老百姓为红军当向导,帮助红军解决宿营困难。其中红军营长刘城春过江底途中因被龙胜民团武装埋下的毒竹签刺穿脚板,无法行走,留在当地养伤,得到当地群众的关照,后因红军队伍已远离,他只好在这里落户定居下来,他和他的后代都成了泥塘人。
“红军岩上像条龙,岩石脚下草丛丛。红军留下好传统,瑶民永远记心中。”在位于龙胜泗水乡周家村的白面瑶寨,身着瑶族服饰的村民载歌载舞,唱起淳朴动人的山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在白面瑶寨的山腹,有一块状若长舌、舐云舔雾的龙舌岩。1934年红军长征过龙胜时,在这块巨石下刻写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标语至今清晰可辨,这块龙舌岩也因此被称为“红军岩”。如今,龙舌岩旁修起了一座供游人乘凉的“红岩亭”。
红军进入龙胜时,正是桂北瑶民起义失败的时候。红军在瑶区安慰鼓励瑶胞,旗帜鲜明地支持瑶族同胞的革命斗争,并将一些镇压瑶民起义的地主豪绅当众枪决,为瑶民报仇雪恨;红军还开仓分谷,救济贫困百姓;号召苗瑶同胞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并把部分武器送给了他们。
“红军还尊重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红军纪律和民族政策,真诚团结各族同胞。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广西红色文化工作者周恩平表示,红军长征来到龙胜后,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支持,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这是我党民族政策在长征路上的成功实践。
红军长征过龙胜,虽然仅有短暂的十天十夜,但其成功推行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帮助当地居民铲除反动恶势力的善举,赢得了少数民族居民的拥护与肯定。红军离开后,居民们自发地将这些红色遗迹保存了下来,并通过立碑、石刻等方式纪念红军。如今,这些红色历史遗迹依然完好,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将红军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感受乡村振兴风貌
激发建功立业昂扬斗志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刚好是我到龙胜工作的第二个年头。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今天重走长征路,也给了我前进奋斗的力量,让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龙胜镇山东村第一书记莫铠瑞说。
当天,“重走长征路”队伍前往探访的第一站,是位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的泗水乡白面瑶寨。
站在位于半山腰的瑶寨门楼前,眼前是壮阔的梯田风光,沿着台阶下行至红岩亭,身着瑶族传统服饰的妇女从背篓里掏出绣工精美的手工作品,供大家挑选购买。
“现在到瑶寨的游客多吗?”
“多!你看,我们的绣品、辣椒、笋干都特别好卖。”
瑶家阿嫂热情地讲述着生活的兴旺。说话间,就有几位游客挑选了她做的风铃和绣包,送走一拨客人后,阿嫂又赶紧从背篓里拿出新的货品补充,迎接源源不断的游客。而在布尼梯田·加乌瀑布景区,一架接着一架的缆车带着各地游客欣赏梯田风光;在里排壮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也让大家爱不释手。
眼前这片红色热土在今天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是龙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缩影。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持续完善,当地不仅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湘江战役纪念设施体系,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了鲜活载体。
如今,走一段红军路、访一个红军村、看一场红色舞台剧等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人们在“历史现场”,以走读的方式,认识长征之于新中国的意义,亲眼见证当地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变,激发建功立业昂扬斗志。
以“红”感人,以“古”引人,以“绿”留人。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实施“红色+民族文化”“红色+生态优势”“红色+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为抓手,积极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并结合少数民族节庆活动、非遗文化传承、特色民族村寨风情等,推出了一系列精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不仅激活乡村旅游、民宿体验、生态休闲等新业态,更是形成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相融合、相促进的红色旅游新格局,不断推动红色基因在龙胜大地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我们将红色文化与梯田景区、温泉景区、龙胜南山草原景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以红色‘+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生态优势’‘+体育赛事’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龙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蒙树梅说。
可以预见,当一个个红色遗址遗存被精心修缮、一处处承载红色记忆的纪念设施建成、一座座村庄因为“红色印记”发展起了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红色文化将在龙胜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蕴含在山水间的红色基因也定会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广西桂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行长覃绍关:
把长征精神融入本职工作中
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
广西桂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桂林地方金融主力军,近年来一直积极发挥“桂林人身边的银行、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帮手、政府和企业的金融后盾、人民群众致富的好朋友”四大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这次广西桂林漓江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们走进龙胜,走上红军当年走过的长征路,每一位员工都被先辈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感动,更激发了大家持续弘扬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今天的活动中,我行员工经过不少村寨,也深深为当地村民的热情所感动,尤其为当年红军与当地村民真挚的军民鱼水情所感动。我们将学习红军爱民、护民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更精细的服务回报大众,把长征精神融入银行服务工作当中。
今后,我们将结合本行“澎湃漓江·金融铁军”企业文化和党建品牌,将长征精神融入本行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为我们2024年末的收官冲刺和2025年的开门红各项工作指明方向、凝聚力量。
(记者阳聃甫 整理)
桂林市象山区博雅双语学校党支部书记卢光官:
汲取长征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的教育工作
在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们学校的党员教师、团员以及少先队员代表共计34人参加了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虽然我们的队员年龄差距大,但是大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致的,每一位队员都认真地走完了这一段长征路。
以党建带动团建,以党建带动队建,这是我们学校贯彻始终的制度机制。带领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来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培养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是我们参加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看到孩子们在听取红军先烈故事时,眼睛里闪烁着崇敬的目光,我们深感这次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让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新时代里走好属于教育行业的“长征路”。这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团体的凝聚力,锤炼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学校将以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为契机,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学校教育事业再创辉煌,为党培养新一代优质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阳聃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