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聚焦桂林经典系列报道之五

灵渠:不朽工程 千古奇观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04日    来源:桂林日报

  ▲千百年来,灵渠造福了沿岸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兴安县文广体旅局供图)
  ▲在灵渠上举行传统开闸仪式,再现当年古灵渠的辉煌。 记者李凯 摄
  ▲讲解员在向游客讲解郭沫若游览灵渠时写下的《满江红·灵渠》。 记者谭熙 摄
  ▼航拍灵渠。 王国楚 摄
  □本报记者 张苑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明,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郭沫若《满江红·灵渠》
  
  如果说,漓江是桂林的魂,以其秀丽清澈展现自然之美,那么灵渠则是一本灵动“书”,流淌2000多年的渠水里蕴藏着耐人品读的厚重历史。
  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是一条长不过37公里、宽约10米、深约5米的小水渠,却被誉为开拓中华民族历史上国家统一先河的“大工程”、世界水利史上的“大奇观”。
  一个“灵”字,足以诠释灵渠的魅力所在。
  灵渠之“灵”,在于它精妙的设计和建造灵感。它运用了铧嘴与大、小天平等经典设计,巧妙地将湘江和漓江迂回贯通,进而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人工运河连接两个不同水系的实践之一,展现出闪光的人类智慧。正如南宋范成大所言:“治水巧妙,莫如灵渠者。”
  灵渠之“灵”,在于它延续2000多年的灵动与生机。它被称为“活态的遗产”。淡去军事功能之后,它在水运商贸、灌溉农田、文化旅游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渠水所到之处,福泽千年,造福百姓。直至如今,这条古老的运河依然在静静流淌,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璀璨文明也一脉相传。
  秦风古韵 旷世工程
  位于桂林北部的兴安县,地处湘桂走廊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发源于此。一条是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另一条是秀甲天下的漓江。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去;而漓江是珠江的支流,向南流淌。而灵渠的修建,让原本毫不相干的湘江与漓江“亲密牵手”,从此湘漓不分离。
  为何要在山势险峻的“湘桂走廊”人工开凿出一条水道?这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有关。
  灵渠初名“秦凿渠”,开凿于秦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将目光投向了岭南的大片疆土。他要开拓岭南,实现中国的统一。一声令下,50万大军挥师南下。在战争之初,秦国大军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然而,负责进攻两广地区的秦军则没有这么幸运,习惯了平原作战的秦军,对充满湿热瘴气、遍地蛇虫的南方丛林以及百越部落的顽强抵抗束手无策,使得这场战争陷入僵局。
  比战争的胶着僵持更为致命的是,由于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地貌,山林阻隔,道路崎岖,粮草、药物等军需物资无法及时运达,秦国大军的后勤保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在山岭之间打通运输通道,成为秦军攻破岭南的重要问题。
  陆路行不通,那就走水路!南方丰富的水资源给了秦始皇灵感。他听取了史禄的大胆建议,在湘水和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就此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让秦军船队把物资和兵员走水路从北方一直送达南方战场前线。
  于是,秦始皇派兵十万劈山凿渠。那是一场铺天盖地的“人海战术”。没有炸药开山,没有先进的工具,只靠铁钎敲打,吆喝声惊天动地……在经历了4个寒暑之后,灵渠修建大功告成。
  灵渠的开通,使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船只从湘江逆流而上到了秦堤,变船尾为船头,沿灵渠顺流而下,经漓江、西江,最后到达珠江。粮草运输的畅通无阻让秦军士气大振,一路南下。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秦始皇的“大野心”,能工巧匠的“大智慧”,促成了灵渠的诞生。它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如今,在灵渠的倩影下,我们仍能感受到秦始皇的智慧与决断,以及灵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连通之渠 文化之渠
  在桂北的山岭之间仅靠人工的力量开凿出一条水渠,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而灵渠在设计上的精妙,让后人更为叹服。
  古往今来,无数建筑学家对灵渠工程进行考察后认为,灵渠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首先,灵渠在选址方面就显示了古人的智慧。漓江和湘江最近处直线距离有20多公里,要在群山中开凿出20公里的运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办到。古代工匠们深入勘察后发现,漓江有一条支流,叫“始安水”,与湘江直线距离只有1.6公里。只需要开挖1.6公里的渠道,就可以把湘江水引入始安水,进而连通漓江。但是,始安水的水位比湘江高出4米多,将湘江水位抬高所耗费的工程成本很高。工匠们又进一步勘察,发现沿湘江上溯至湘江分水塘处,水位仅高于始安水1.5米,在这里修建壅水坝提高水位并开挖运河,就可以连通湘江和漓江。
  其次,灵渠的精准分流设计巧妙解决了许多难题。工匠们在湘江上修建了一座拦河坝,叫天平坝。天平坝由大天平和小天平组成,二者形成一个钝角。同时,在大、小天平的连接处设计了一个向江心延伸的导流石堤,使南北两渠平顺分流。天平坝将湘江水分流入南北两渠,按三七分水。三分流量通过南渠到漓江,七分流量经过北渠到湘江,丰水季节多余流量则漫过天平坝重入湘江。如果遇到洪水,来水可以漫过大坝,流入湘江故道。渠道上一共设置了五道侧向溢流堰,用来排泄渠道里的洪水,人们称之为“泄水天平”。
  此外,为解决枯水期水流不畅的问题,古代工匠们创造性地建造了陡门。灵渠陡门被称为“天下第一陡”,陡门技术在后来被应用于中国大运河建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际大坝委员会的专家来灵渠考察,给了陡门一个评价,叫“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是应天时、适地利、促人和的先驱,值得认真总结。”2023年7月在桂林兴安县举行的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楚汉这样说。在他看来,灵渠的独特性除了在工程技术方面以外,这一伟大工程在漫长岁月中沉淀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样具有独特魅力。
  修建灵渠统一南北,是秦始皇预想之中的事情。但是,他或许没有想到,在南北连通之后,北方的汉人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快速地实现了和睦相处,中原腹地和南疆边陲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据史料记载,在秦以前,岭南地区被称为“扬州徼外之地”,并未正式被规划在中国版图里。这是因为,延绵的山岭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中原的先进文化很难传播到岭南,而岭南的秀美山川和丰富资源也未被中原人所了解。而灵渠建成之后,随着秦始皇在此设郡,并派军队长期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罪人”发配岭南,成为首批岭南移民。来自中原的移民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汉族文化带到了岭南,从此南北互通有无,促进了快速发展。不仅如此,千百年来灵渠也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关节点,没有灵渠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的繁荣。
  因此,灵渠是一条“连通之渠”,也是一条“文化之渠”。它不仅实现了两大水系的连通,也打通了中国古代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实现中国统一、边疆巩固,促进岭南地区发展、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南北民族融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川流不息 芳华永驻
  “灵渠是广西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原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研究灵渠30多年的专家陈兴华说,灵渠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始终是“活”的,承载了秦代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风尘,也滋养了沿岸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如何让承载古老文化的灵渠历久弥新?一直以来,桂林人已有共识——保护和延续灵渠的历史人文之美,让这个古代水利工程“活态”存在。
  多年来,各级领导相继对灵渠的保护和提升工作给予高度关注,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推动下,一系列关于灵渠的修复工程、环境整治、文化挖掘等工作陆续展开。从官方到民间,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种种命题,种种探索,写入一篇保护与提升的“大文章”,赋予千年古渠的新时代魅力。
  从2019年开始,灵渠的南渠和北渠陆续展开一系列修缮提升行动,并双双实现复航。
  2022年1月1日,《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2022年4月,灵渠博物院挂牌成立。这是桂林市全力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的成果之一。
  2023年7月,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在桂林市兴安县灵渠畔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为“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2023年10月26日,在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宣布仪式上,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范德温正式宣布,桂林市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这一大会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推进运河保护与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如此,灵渠的“申遗”工作也一直在久久为功、持续推进。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得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灵渠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近了一步。
  水系不断流,文脉不断根。
  如今,灵渠蜿蜒的水道与周边自然环境、农田村落等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当人们乘船穿行于灵渠之上,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到昔日“浮舟过岭,小桥飞霞,青山环抱,清流绕村”的美景,感受到这条千年古运河的灵动与神奇。

全县“一盘棋” 做活灵渠“大文章”
唐小茜(兴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古老的灵渠承载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它是中华先贤留下的瑰宝,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灵渠的保护和提升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灵渠保护被提升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近日灵渠又被列入第一批“桂林经典”名录,成为桂林的历史文化经典品牌。
  如何做活灵渠的“大文章”,更好地打造和提升这一“桂林经典”,兴安县使命在肩、重任在肩。
  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尽全县之能,加快推进灵渠保护和提升工作,旨在让灵渠这一千年古运河走进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成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亮丽名片。
  坚持保护第一,推动灵渠活态传承,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们在守住文物安全底线的同时,严格落实《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积极开展灵渠全流域保护;成立灵渠博物院,深挖灵渠文化内涵,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遗产;通过举办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暨灵渠论坛,打造灵渠主题“一部剧、一部片、一台戏、一本书”,编纂灵渠文化普及读本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讲好灵渠故事。
  灵渠是桂林的经典名片,是兴安的金字招牌。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新发展理念,构建“大灵渠”格局。推动灵渠沿线产业绿色发展。发挥灵渠在兴安旅游业中的龙头效应,实现以灵渠为核心的“金色”历史文化旅游带与以华江、猫儿山为核心的生态康养“绿色”旅游示范区和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碑园、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为重心的湘江战役“红色”旅游线有机串联。以兴安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将灵渠古韵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还要进一步提升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积极筹办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精准展示灵渠的独特魅力,全面提升“桂林经典”的品牌魅力,推动灵渠从“出圈”变“长红”。

深挖灵渠文化内涵 让“桂林经典”焕发活力
唐莉静(灵渠博物院院长)

  灵渠是人类水利史上一个充满智慧的奇迹。我们要在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千年古渠焕发新活力。
  灵渠博物院自2022年升格组建以来,依托“灵渠文化陈列专题展”“古邑春秋专题展”两个常设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灵渠及其灿烂文化。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以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全力推动灵渠的保护和提升工作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我们成立了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站,加强灵渠的历史功能价值研究。在深挖灵渠文化内涵方面,我们从其军事功能、运输功能、灌溉功能,到灵渠的建成促进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南北文化、商贸、经济交流,以及灵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等方面,不断拓展其文化内涵,让灵渠走进新时代,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灵渠的推广和宣传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灵渠的秀丽风光,走进灵渠博物院了解它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了更好地激发灵渠的文化活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摩崖拓片体验、文物研学等等,以更生动的形式让参与者感知灵渠蕴含的深厚文化。
  此次灵渠入选第一批“桂林经典”名录,灵渠的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灵渠保护提升各项工作力度,推动灵渠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申遗项目;改造提升灵渠博物院展陈,更多元展示灵渠价值,活态传承灵渠文化。此外,还将推动对灵渠沿线重要节点以及秦城遗址、石马坪汉墓、大宜山遗址等进行考古发掘,并推进考古工作成果整理。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好呈现多元化的灵渠文化,为灵渠“圈粉”,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力量。
  

用世界的眼光看灵渠
用通俗方式讲好灵渠故事
刘建新(灵渠研究会会长)

  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是大桂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大桂林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过程中,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看灵渠,用通俗方式讲好灵渠故事。
  十多年来,灵渠文化研究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发掘灵渠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组织开展十余个重点课题研究,编纂出版了《灵渠志》《灵渠》《灵渠轶事》等11部书籍,与国内外专家开展大型学术交流活动6次,参与了大量接待专家、举办讲座、接受媒体采访等活动。还积极参与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博物院建设、灵渠和水街风貌改造提升等工作。
  下一步,为了提升灵渠这一“桂林经典”,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研究灵渠、宣传灵渠,要用世界的眼光看灵渠,用通俗方式讲好灵渠故事。同时,要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宣传,把灵渠推向世界。今年,桂林市和兴安县将承办灵渠国际论坛,2026年还将承办世界运河大会。作为灵渠文化工作者,我将参与其中,积极提升灵渠文化的影响力。我们今年还将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积极开展灵渠课题研究、启动灵渠文献丛书编纂;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与广西科技出版社合作,将《灵渠》一书翻译成法文版。此外,我们正在谋划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将灵渠文化打造成为一门学问——“灵渠学”,更深入推动灵渠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