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历史数字报
|
龙胜“咸菜村”把日常不起眼的咸菜做成特色产业——
小小一碟咸菜 深山人的坚守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蒙树梅 文/摄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金结村是一个仅有13户人的小村。村子坐落在高山上,从镇里出发,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道路曲折,仅供一车通行的水泥路一侧是岩壁、一侧是山崖,要开进村里,需要熟练的车技。各户人家也住得分散,走进村民袁仕胤的家,前后左右都看不到邻居。 虽然人口不多,这里却是龙胜镇有名的“咸菜村”。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人就开始种植青菜制作咸菜,咸菜成品曾一度热销南宁、深圳等地。这份有着30多年历史的产业,如今在袁仕胤手中传承,成为金结村的特色产业,为从业村民带来稳定且不错的收入。 走进袁仕胤的家,这里被袁仕胤和他妻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柴火劈成不同大小分类码在屋前,进入二楼,家具整齐放置在堂屋四周,中间留出空地,阴晾着两堆晒好的青菜,空气中能闻到阵阵咸菜香。 “青菜晒好后我们会收回屋里,然后放进坛子里撒盐发酵。一坛青菜至少要发酵3个月以上才能成为合格的咸菜,储放半年以上的咸菜风味更佳。”袁仕胤为记者介绍工序。从二楼的一扇小门出去,就是袁仕胤的菜地,山坡上种满了青菜。袁仕胤妻子就在水池边清洗采摘下来的青菜。她面前架着4根竹竿,竹竿上挂满洗好的青菜。 种植青菜,清洗,晾晒一天,再切碎,平铺在开阔平整的地方,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晒至脱水,再收回房屋放进坛子,铺一层菜叶撒一层盐,密封放在小房间里,剩下的一切就交给时间。制作咸菜的手艺虽然是老一辈人教授的,但袁仕胤是个爱琢磨爱动手的人,在菜地,能看到他制作的洒水器;在家,日常吃饭使用的石炉也是他亲手制作的;晾晒青菜的铺垫,他也不走寻常路,平常人家选择竹帘铺垫,袁仕胤却要用常见的遮光布,理由是经过他反复试验,遮光布比竹帘等材质更透气轻巧,能为咸菜成品带来更好的口感。 “以前吃得少,制作咸菜是为了延长菜的食用期。一开始村民做咸菜只是自给自足,后来不断有人来买,慢慢就往外销了。2000年那段时间,我们村的咸菜就几百上千斤地往广东卖,成为我们村名副其实的赚钱产业。”袁仕胤告诉记者。金结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秋冬季阳光充足,十分适宜晾晒咸菜,加上一直是用山里种的新鲜青菜人工制作,味道特别好,这也是几十年来村里咸菜能畅销的原因。 如今袁仕胤每年制作出售咸菜五六千斤,自家种的青菜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还需向外收购2万斤青菜。目前他主要的售货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界商人定期来收,每次收购卖出几百斤;另一种是在龙胜县城的农贸市场零售,以及被龙胜的酒店订购。一年下来,袁仕胤在自家咸菜产业上能有5万元的纯利。 然而现下困扰着袁仕胤的是,虽然村子咸菜的口碑和销量不错,自家的咸菜供不应求,但村里咸菜产业的发展却面临新的问题:村子人口越来越少,从事青菜种植和咸菜制作的人都年龄偏大。袁仕胤担心,等村里老人放弃种菜,青菜供货来源进一步缩减,咸菜的产量也会受损;咸菜制作虽然耗时耗力,但利润不高,价格敏感,这让他难以打开零售市场。现在村里做咸菜的人家都和袁仕胤一样,主要从事前期种植和原材料加工,袁仕胤渴望步入下一个阶段。 “我一直在想,我们村作为原产地能不能更好地打造龙胜特产。”袁仕胤充满急迫感,他不希望村子里延续30多年的产业就这么消退。明年,他打算多方尝试:联合村民流转土地,扩大青菜种植;申请食品安全证明,延伸咸菜加工链条;尝试电商渠道,开拓销售市场;与龙胜当地酒店合作,研发咸菜新品,打造咸菜品牌。 “金结村作为一个小村庄,能有一个做了几十年的特色产业很不容易。我相信我们村的咸菜在大家努力下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更多人的创业选择和致富途径。”袁仕胤对记者说。对于这份他充满感情的咸菜事业,他想要去做得更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