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
越过“寒冬”再出发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22日 来源:桂林日报
日前,“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落下帷幕。在短短的两天一夜中,我市滨江路成了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超10万人次市民游客涌入滨江路,一睹来自桂林、南宁、上海、广州、长沙、深圳、海口等独立书店的风采。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各个书店的专属印章、网红打卡点,30余家书店、出版社以文化艺术之名,搅热了初冬的桂林城。某社交软件上,搜索“滨江路图书市集”等关键词,跳出来的笔记达1000余篇。
“好像一夜之间,全市的文艺青年都去了滨江路。”一位读者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在电子阅读时代,纸质书籍和书店还能有如此现象级的号召力,让人欣喜更让人反思。事实上,受疫情、租金、阅读及消费习惯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书店特别是独立书店头顶仍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次的文化市集像一簇火苗,重新点燃了大众对纸质书籍的阅读热情,同时也留给我们思索的空间:独立书店如何才能保持理想与“面包”的平衡,一直“独立”下去?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一场书店与书友的狂欢
11月4日,在细细的秋雨和幽幽的桂花香中,“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家书店、出版社齐聚有着“桂林文艺聚集地”美誉的滨江路,在这个初冬掀起了一股回归纸本阅读的热潮。
作为我市第一个以书及独立书店为主题的市集,该项活动在筹备阶段就备受关注。不少书粉“追”着喜欢的书店来到现场。
“我很多年前就读过1200书店创始人刘二囍的故事。他是第一个环台湾岛徒步的大陆人,用了51天,整个徒步行程达到了1200公里。这次旅行结束后,刘二囍开了一家不打烊的书店,专门留宿背包客,让无处可归的人找到一个归宿。这家书店就是广州1200bookshop。得知他们来桂林后我很激动,一大早就跑来现场了。就想面对面跟他们交流一下。”市民赵郁姿兴致勃勃地说。
身在现场,才能切身感受到爱书人的狂热。原定11点开幕的市集,10点不到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参观书摊的、拍照打卡的、购买文创用品的人络绎不绝。市民孙敏和丈夫徐志翔几乎在每一个书摊前都流连忘返,一天就这么溜走了。
“这样的市集‘戳’中了我的心窝,我太喜欢这个氛围了。我还要二刷、三刷。市集如同一个风向标,透过它我能捕捉到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他们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也让我一窥多样化的审美,做书人的审美、读书人的审美、时代的审美,等等。同时我对每个书店做出的文创产品也很感兴趣。能够把书籍的内容变成可以携带的东西或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阅读的一种延伸。”孙敏说。“这次书展给我的感觉是书籍整体质量比较高,选品非常有诚意,而且书店并不是完全把书当成商品在贩卖,很多都是店主自己读过然后有针对性地推荐给读者。”徐志翔补充说。
市民熊梓琪也带着孩子来“赶集”。“我觉得这是一场属于爱书人和书店的快闪。以书为载体,大家找到了同频的人。我也忘了自己有多久没有捧起一本书了。但当我摩挲着纸质书籍的时候,内心还是涌上一股安宁。翻动页面的快乐、指尖划过书页的踏实,是电子书和碎片化阅读给予不了的体验。”
桂林读者的热情直接感染了各地书店的店长。仅开市一个上午,不少书店像深圳旧天堂书店、海口二手时间书店、漓江书院的书籍、文创产品几乎销售一空。“这一次我只带了一部分书籍及文创产品来,桂林人民的热情出乎意料,市集第一天我摊位上的展品就快要售罄了。这次来桂林,我对桂林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我看到了很多读书人、爱书人,他们在摊位前的每一次观望、每一次询问,都是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们是一家上海的书店,在南方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识了很多桂林的读者,也让读者认识了我们。这是最大的收获。”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品牌营销编辑达西说。
二手时间书店来自海口,成立于2020年。三年来,书店三易其址,面积却一直保持在5—7平方米,主打的是小而精。参加这次市集活动,二手时间书店店主小车坦言,是真真正正“漂洋过海来赶集”。尽管路途遥远,但桂林的文化氛围让他觉得值回票价:“11月4日是为书疯狂的一天,共计收款182笔,我带来的书和文创都快卖光了。市集原定晚上9点结束,我一直到11点才收完。”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自己很有主见地选了三本《米菲》绘本,抱着就不肯撒手。“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书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该集团市场部营销编辑廖茹画从头到尾参与了这场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她表示,早在今年7月,师大出版社就萌生了要做一场以独立书店为主题的市集的想法,作为“山水阅读·2023”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基于多年“加油,书店”品牌活动累积下来的书店人脉,市集的筹备和推进比较顺利。如此火爆“出圈”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年,市集这个形式比较火,大家有逛市集的热情。第二个方面,活动选址很重要,滨江路有成片的咖啡店、书店、文具店,还有民谣表演,本身就很带流量。第三个因素是我们把全国各地的30多家书店一次性集中展示给大家,读者可以通过逛市集,饱览各种不同风格的书店以及文创产品,为书友和桂林本地的书店搭建了互相交流的桥梁。”廖茹画表示。
狂欢过后,“达摩克利斯之剑”仍悬在书店头顶
数据显示,两天一夜的市集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市民游客到访。在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上搜索“滨江路”“图书市集”“加油书店生活美学市集”等关键词,跳出来的笔记、评论超过1000篇。在触屏时代和碎片化阅读时代,纸本书籍和独立书店能够掀起这样的波澜实属不易。
事实上,市集火爆并不意味着纸本书籍和独立书店就摆脱了发展的时代困境。市集上不少人是冲着打卡、购买文创产品而来,买书、翻书的人群仍旧相对较少。市集之外,长期存在的租金成本、人们阅读习惯及购书习惯改变等因素,仍旧是悬在独立书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谓独立书店,指的是由个人或小团体经营的书店。与大型连锁书店不同,从装修到选书再到筛选读者群体,独立书店的自主话语权较大,但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从2007年开始,随着图书电商当当网的强劲崛起,实体书店开始经历第一波“闭店潮”。到2018年,我国实体书店关闭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家。三年疫情期间,线下消费者几近于无,因无法负担昂贵的租金而倒闭的书店比比皆是。
达西每天的工作是与书打交道。在她看来,在电子阅读时代,无论是独立书店还是出版行业的从业者,“能做的其实很少”。“我们能感受到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的注意力被短视频、游戏等能带给人们即时娱乐的东西占据了。当注意力变成稀有资源,书籍在争夺这一资源的过程中毫无优势后,纸质书成了一种奢侈又廉价的消费品。奢侈在于读书的时间非常宝贵,廉价在于有的纸质书的价格甚至比不上一杯咖啡。”
据天眼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市11县(市)6城区仍然存续的书店有1200余家,其中将近一半是像新华书店这样的大型连锁书店。剩下的除去售卖教辅书籍资料的考试书店,独立书店占比不超过三成。
刀锋书店、众目书房是我市独立书店的代表。位于滨江路18号的刀锋书店久负盛名,曾经入选“广西最美书店”,在老桂林心目中堪称“文艺”的代名词。众目书店则是桂林最早的民营书店之一,成立于1994年。“众目”这个名字是书店创始人、人称“众目君”的唐力生取的。近30年来,唐力生想尽办法,才在方寸之地上坚守住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我们经历了好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租书阶段。1994年,我在四会路开了一家租书店,叫文艺书店。2001年,书店搬至太平路,增加了售书的业务。2010年前后,受网络、智能手机的冲击,书店发展比较艰难,我们又及时调整了书店的发展方向。2016年迁至翊武路,更名众目书店。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体验,去年书店再度搬迁到了穿山路6号的兴进·繁花里。现在,我们除了售书、租书,还有饮品、文创等业务,同时还开辟了生活空间给读者以沉浸式体验。”唐力生说,如今众目书店的面积达400平方米,因此可以有更多空间尝试跨界的业态,比如说读者可以吃在书店、住在书店,参加书店的活动。书店还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主题读书会甚至是作为研学基地,拓宽书店的功能范围,让书店能够维持下去,同时传递书店秉持的“平凡温情,尊人惜物”“交流分享,尊重包容”等理念。
独立书店,路在何方?
市集落下帷幕,余温仍在。对于爱书人和书店而言,因为抱团相聚,所以“寒冬”多了一丝暖意,多了一分希望。
在采访中,许多独立书店的店主反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因为被需要,所以存在有意义。只要有一颗星星亮着,就有整个夜空值得仰望。”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鸿沟。独立书店未来的路在何方呢?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部分独立书店的主理人,看看能否为桂林的独立书店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
上海乐开书店创立于2011年,书店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营收主要来自书籍销售和租阅。店主“蜗牛”夫妇因为参与了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拍摄而被人熟知。在纪录片中,他们开着自己的小车环游中国,去到不同的城市,给各个城市的爱书者推介自己喜欢的书籍,堪称一场“书与书店人的奇妙之旅”。“蜗牛”坦言,在经营书店的过程中,每一年都会遇到新的挑战和困难。“今年面对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我们推出了下午茶书单展墙。选出那些与一杯奶茶价格相当的书籍做集中展陈,以带动书籍销售。走差异化道路,提升利润率,激励大众阅读,对于独立书店是必要的。”
在广州拥有5家店的1200bookshop,是本次市集中少有的仅展示书店文创产品的书店。该书店嘉禾望岗店店长刘白薇认为,1200bookshop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坚持到今天,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有了自己独立开发销售的文创产品:“2020年,书店和众多同行一样经历了疫情的寒冬。在这段没有顾客光临的特殊时期,我们将重点放到了书店员工的培训上。一起探讨能做什么,并且马上付诸行动,一对一线上为顾客推荐图书、做好文创产品开发,等等。2014年我们就已进军文创领域,到现在文创已成为书店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我们有10个人的固定团队做文创研发和销售,像摇滚扑克、笔记本、帆布包、冰箱贴、书籍样子的小铁盒子等,拿捏住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因此无论线上线下都卖得很好。我们文创的更新速度也很快,每周都会有3-4个品种上线,每半年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调整。”
深圳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许璐瑶表示,未来的书店发展方向应为生活美学。书店作为“精神栖息地”,本身就是生活美学的一部分。在书店中,出售的不仅仅是书籍,还有那些“略高于生活”的时刻,比如一杯咖啡、一本好书、一场文化活动,都能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此外,独立书店还应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承担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社会职能。“在深圳,很多独立书店经常与社区、街道学校开展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能保证场地得以高效使用,又能够将书店的社会信誉度慢慢积累起来,打造文化品牌。所以我认为,独立书店应该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我们协会有一家书店,它就在电信营业厅的旁边,读者也多半是前来办事的市民。大家在等待办理业务时,可以在书店边喝咖啡边看书,解决了市民‘干等着’的问题,又拉动了消费。其实只要持续精耕细作,小书店也能有大作为。”许璐瑶说。
上海泡芙云书店是一家“不走寻常路”的书店。“一开始我们只是一群喜爱诗歌的人聚集在一起,我运营了一个‘为你写诗’的公众号,每天都分享一首诗歌给大家。从2014年运营公众号以来,慢慢累积了30万读者。之后在大家的提议下,我们通过线上众筹开办了泡芙云书店,于去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我认为,独立书店更需要在新媒体上发力。可以看到,从QQ空间、博客、微博到公众号,新媒体平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方式。近几年,我们通过新媒体矩阵做了很多商业变现的尝试,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出了‘写诗+’板块,里面有排版课、海报课、插画课等在线课堂出售,还有周边产品等。读者点击进去就能够一键购买到我们的票根、‘诗歌魔方’、诗歌手工卡片等文创产品。独立书店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好新兴的平台并且根据平台属性的不同,多一种变现的方式。”店长“氧气”表示。
独立书店,“独立”之路漫长且艰难。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勇敢地想要做那条“逆流而上的鱼”。今年,桂林野山书店和桂林宛照书店相继创立并对外开放,成为我市独立书店新的风景线。山猪是桂林野山书店的店主,他的经营方式也很“独立”:书店就在家附近,旁边还有餐馆、超市、五金店,工作日下午6点半才对外营业。但这些不妨碍书店迅速拥有了一众志同道合的粉丝。在那盏温暖的灯下,聚集了慕名而来的书友,大家谈论世界各地的书店,谈论着最新上市的书籍。山猪在店内挂了一张海报,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附近20公里内能爬的山。对此他解释说,读书、开书店都如爬山。
“开始的时候,都不会特别容易。一旦抵达顶峰,就能看见更大的世界。”山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