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县区新闻
[大图]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多彩暑假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历史数字报
2023年07月17日
>>
04版:县区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彩暑假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7日 来源:桂林日报
“赤脚公益”的大学生志愿者与蕉山小学的孩子们在玩游戏。
在恭城的公益课堂上,孩子们成功制作一条“迷你龙”。 李茂香 摄
龙胜三门镇花桥村的球场上,孩子们在进行玩具车比赛。
在蕉山小学,“赤脚公益”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在教孩子做手工。
在永福镇坪岭村安置小区图书室,小朋友们踊跃参与手工制作。
龙胜三门:
山村孩子的快乐暑假
□本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肖春媛 赵梓西 文/摄
“加油,加油……”7月11日傍晚,夕阳西下,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花桥村的球场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进行玩具车比赛。
据了解,花桥村居住着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今年暑假期间,村里特意邀请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进行文体、科普知识等辅导,和孩子们讲大山外的故事,让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更加丰富。
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玩具车、呼啦圈比赛,和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并向孩子们讲解暑期安全知识。大家玩得满头大汗,尽情地享受着暑假带来的快乐。
“暑假期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回馈家乡,我觉得挺有意义,让我的假期也变得十分充实。”返乡的桂林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三学生易思敏说。
恭城公益课堂有“温度”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李茂香
剪纸、拓画、跳舞……暑假以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里面,志愿者们利用公益课堂,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一些传统文化技艺,让这个炎热夏天有了暖心的“温度”。
恭城的公益课堂由来已久。据该县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10多年前,他们就与县博物馆、图书馆联合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开展各类文化讲座和艺术公益活动,“主要以传授传统技艺为主,每年的内容有所区别,持续时长约一个月,完全免费”。
公益课堂的持续开展,不仅解决了暑假中部分家庭“无人看管”孩子的难题,也让孩子们在长假中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据了解,恭城今年的公益课堂包括手工艺品制作、笔画、剪纸、水拓画、青花瓷超轻黏土、花灯制作和舞蹈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由具备相关技术基础的人员充当老师,在“三馆”分开教学,点亮孩子们的多彩假期生活。
志愿者张桦说:“剪纸和传统手工艺都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假期给孩子们教一些基本做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另外,该县9个乡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也利用暑假开设公益课堂,对孩子们进行书法、阅读、瑶族舞蹈等培训,培训人数近2000人次。
与爱同行 十年如一
□本报记者刘教清 李忠波 通讯员蒋才香 周玉琼 文/摄
做手工、玩游戏、学知识……连日来,暨南大学深圳校区“赤脚公益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蕉山小学开展公益活动,让暑假中的乡村学校成了服务与学习的乐园。
蕉山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外省的大学生来此服务,实属不易。据本次“赤脚公益组织”负责人之一的尤昕彤介绍说,她是广东潮州人,今年读大一,就读于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的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我们这次来的16名志愿者,来自天南地北,有的是青海的,有的是山西的,有的是辽宁的,大家都是在放假后,从各自的家乡赶到桂林集中,有的甚至转4趟车,才能到蕉山小学。”
然而,大学生志愿者们都是自掏腰包解决车费和饮食的。7月15日,记者在蕉山小学看到,大学生志愿者们全部在学校的一间教室中打地铺,没有空调。面对炎热夏日,志愿者们带着谦虚的口吻说“不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课堂上,他们教起山村孩子来,却是特别认真和负责。在当天的手工课上,只见他们把4张课桌拼在一起,“一对一”式教孩子。上体育游戏课时,他们与孩子们一起玩单车竞赛,乐此不疲……
10多年来,尽管“赤脚公益组织”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与爱同行”的服务理念始终如一,先后到甘肃、云南和贵州等地偏远山区,给孩子们免费提供物资援助、心理帮扶、教育支持等服务,开展包括科学实验、演讲表达、体育游戏和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山区孩子约3000人,让孩子们认识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外界的关怀。
永福安置小区:暑假支教乐开怀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刘玉婷 实习生文佳俊 文/摄
“我喜欢手工课和绘画课,因为可以玩游戏,我感觉很开心,谢谢哥哥姐姐们。”来自坪岭村安置小区的于雯婧开心地说。7月13日,来自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7位大学生志愿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永福镇坪岭村安置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图书室内,为16名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儿童开展了暑期支教活动。
据了解,小朋友们的年龄在7岁至12岁,志愿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手工活动和英语启蒙辅导等课程。在图书室内,大学生志愿者们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诗经》和古诗词,讲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并带领他们动手折千纸鹤、绘画等。孩子们围成一桌,积极举手发言,和志愿者们一起互动,现场一片欢声笑语。课后,大学生志愿者还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我的梦想”分享和搞卫生劳动。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体验了劳动的乐趣。
“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近这些小朋友,跟他们一起玩耍、交朋友,让我的暑假生活变得十分快乐、充实。经过实践,也帮我增加了站上讲台的勇气和经验。”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陈小云说。
据了解,这个暑假,有来自桂林旅游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在共青团永福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在永福县开展各类支教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