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双全 想不骄傲都难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穿越平原和峰丛之间的侯山背古道。
图②:今天残存的古道大多已年久失修。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这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对桂林的印象。数百年过去,用这两句诗来描绘桂林山水的精髓,时至今日,都依然贴切。离开水谈桂林,那不是桂林。
但桂林也不是只有水路值得一提的,在比水路交通更早的年代,陆路早就在桂林百姓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因为相比起陆路来说,人类对于水多少还是存在敬畏心理的,旧时的水系,往往汹涌澎湃,水情复杂,并非人类轻易能够掌控。并且,与走水路需要工具,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相比,古人靠两条腿再辅之于畜力,所需就简单很多。有人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路了。古时桂林这片土地上,很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身影,大家多走动走动,古道也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在打通灵渠之前,桂林的陆路系统早就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谈到成型的由人类主动建造并且维护的陆路交通系统,还必须从桂林城的历史谈起。
这里面会有几个问题,现在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我们不妨把它提出来,看学界是否能给出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解答:
首先,桂林地区最早的时期,首先繁荣起来的地区在哪一片?是现在的市区吗?
其次,为什么后来桂北地区的中心会在今天的桂林市区演绎完成?
第三,桂林之所以称为桂林,真的是因为古人张籍《送严大夫之桂州》诗中的那句“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吗?
瓜熟蒂落,从县到郡到州府
桂林之所以成为桂林,应该和它的交通地位有着极大的关系。之前我们聊过水系,也许现在我们可以来聊一下桂林的陆路交通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但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今天的桂林市区是如何逐渐成为桂北经济文化中心的。
由曾度洪、覃树冠、魏华龄编写的《桂林简史》中,曾经对出土的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在整个大桂林范围内做过统计,这当中,有兴安的,有灌阳的,有恭城的,但没有桂林市区的。年份属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在灌阳、全州、兴安、平乐都有发现,其中的器物和墓葬形式都与湖南发现的楚墓相似,但这样的墓葬并没有在桂林市区发现。这应该说明,当时的桂林地区,已经与岭北的文化有了交流,但桂林市区显然不是当时的中心。
此后,秦始皇时期凿通了灵渠,并在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秦一统岭南后,在两广和越南部分地区设置了三个郡:广东的南海郡;以广西南部为主,但包括了部分越南地区的象郡;还有就是以广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为主的桂林郡。但这个时候的桂林郡,郡治离桂林还有很远的距离,按照史料记载,应该在今天的贵港。秦末汉初,在赵佗的南越王国与中原汉朝并存的百年间,桂林市区显然也没成为中心地带。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宰相吕嘉篡位,汉武帝派兵分五路征讨南越,于次年平定吕嘉之乱。汉武帝的五路兵马,不管是不是循当年秦始皇大将屠睢的五条进兵路线,但其中一路出零陵、下漓水,却肯定是经过了大桂林的。元鼎六年的时候,汉武帝废除了秦朝的三郡,而另外设置了九郡,统一由交州管辖。这段时期,秦时桂林郡的北部地区,包括兴安、灵川、桂林、阳朔、永福、鹿寨等地,被归作了一个县,这个县的名字叫做始安,归荆州的零陵郡管辖。整个大桂林的行政区域,此时已初见雏形,但桂林市区依然不是中心,因为县治并没有设在桂林。《桂林简史》根据《临桂县志》的记载认为,当时的始安县治应该是在兴安县境内。当时始安县的具体位置已难考,但从秦始皇军队遗留在溶江镇上的秦城遗址来推测,曾经驻扎过十万大军的秦城和附近的通济城,攻防俱佳,是咽喉之地,历来兵家必争,显然非常适合作为县治所在地。比如说遗存的城墙,省去了重新建城的麻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相当于今天的拎包入住。
三国时,始安县升级了,变成了始安郡,但仍属于荆州管辖。设置始安郡的是三国时的吴帝孙皓,他在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干成了这件事,此时距汉武帝设县已经过去快四百年。《桂林简史》一书认为,从甘露元年开始,始安的郡治和县治挪了地方,全都设在了今天的桂林——始安郡和始安县的郡治、县治是何时挪到桂林的,是否一开始设县就把县治放在桂林市区,本地学者间仍存在一些争议,不过,我们普通人倒是无需较真,这件事情完全可以交给专家学者们再去进一步考证——从此,桂林正式成为了桂北的行政中心。至少这一点,是学界普遍认可的,所以,大部分人,也都把甘露元年当做桂林城开始起势的原点。
成为郡治、县治的治所后,桂林城开始汇集大批的文武官员,商贾、百姓自然也闻风而动,桂林城也就逐渐取代了兴安的政治地位,从一个普通的居民点,变成了历代统治广西的中心城市。虽然此后在属地上有所反复,比如两晋时改属广州,南朝刘宋年间改属湘州,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设置桂州后,始安郡又属桂州管辖,但州治却就在今天的桂林城。这次改动让桂林再次升级,成为了一个州的行政中心。
虽然据《临桂县志》记载,南朝刘宋年间,始安郡下辖七个县,在册人口仅两万两千多人,地广人稀,经济还很落后,但作为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又是郡治所在地,桂林城的发展此时已经势不可挡,瓜熟蒂落时,终究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岭西重镇。
北宋时,分全国为十五路,广南西路是其中之一,后来的广西名称也源于此。广南西路的治所设在桂州,也就是今天的桂林。
宋高宗时期,因为高宗曾经做过静江军节度使和桂州牧,桂州被升格为静江府,成为岭南的一个大都会。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杨璟攻取广西,洪武五年,把静江路改为桂林府。这是桂林第一次由官方命名,且与其实际辖地名实相符局面的正式开始。朱元璋分封藩王时,在二十三个藩王中,把其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藩国广西桂林。虽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多了个王,就多个麻烦,但这应该是很多古城都要羡慕的,因为这毕竟也是封疆大吏与中央王朝机构沟通的一条便捷途径。
水陆双全,想不骄傲都难
从之前的叙述中我们注意到,随着时间的延伸,虽然有朝代更替、时局动荡的因素时刻影响着桂林的发展,但桂林的政治地位却一直在稳步提升,从县到郡到州到府,至明朝时,连靖江王府都就藩于此,这也足以说明桂林城的重要性了。
这种重要性应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作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地带,桂林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能,自然重要;另一方面,桂林的地形地貌,天赋异禀一般,决定了桂林必然会成为水陆交通枢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按照本地学者的考证,至少有四个因素让桂林从县走到了州府的高度:
首先,漓江穿过桂林市区。而漓江的市区段,为峰林平原区,有大片平坦的土地可供耕种和居住,建城自不在话下,聚合力很大——从发展角度看,兴安更具战略地位的溶江镇,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不占优势的。
其次,桂林城区周边石峰众多,是筑城御敌的天然屏障,而地表密布的河流水塘,又是天然的护城河,安全感满满。
其三,山水秀丽,令人流连忘返,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集客”能力超强。
第四,桂林周边虽多峰丛山地,但其间有许多低矮的隘口,既能成为古代的通行要道,也方便在要害处设置关卡。这也是桂林能成为陆路交通枢纽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黄家城、陈雄章等人所著的《桂林交通发展史略》对桂林古时的陆路交通状况曾有过精辟的总结:
“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古代桂林的陆路交通也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由疏简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从原始人类的‘披荆通道’,到封建文明时代的驿路官路;从徒步行走,到飞骑兼程;从踏石涉河,到飞架桥梁;从头顶肩扛,到车舆转输,等等,既反映出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也可领略到我们的祖祖辈辈前赴后继创业的艰辛。”
徒步行走,飞骑兼程,头顶肩扛,车舆转输,桂林人的出行,都离不开桂林的陆路交通。
在秦朝统一岭南之前,桂北也曾一度纳入到湘楚的地盘,但岭南的落后,让中原地区并无太多追加投入的意愿,因此也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桂林陆路交通的简陋,实际上,这也是秦始皇的屠睢大军在兴安干耗了三年的关键因素。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首都为中心、贯通全国的邮驿交通网络。汉代以后,驿传机构日趋完备,逐渐成为了古代交通体系中的基本架构。到了清代,邮路驿路发展到了极致,并且演变成了官马大道系统。
桂北的驿路系统正是在秦朝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汉代开通零陵峤道后,整个广西的驿道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汉代的陆路干线主要有六条,其中南方干线,从京师向南,经南阳、南郡、长沙、桂阳、始安,南下沟通南海郡,当时还叫始安的桂林身处其中。
唐代的陆路交通干线称为“贡路”,以长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当时从长安出发的贡路有六条,其中东南贡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南方向通往蓝田、商洛与武关,到达湖北襄阳后分成两线,一线从襄阳向南通往荆州、武陵、潭州(今长沙)、桂州、梧州,再向东折向广州。我们看到了,桂林出现在这条贡路的南段。
两宋时期因为北方、西北和东北的陆路交通被少数民族政权切断,所以此时更依赖水路,作为南宋的大后方,桂州的水路在这段时间一如既往的重要。到得元代,打通了北边的陆路交通后,我国古代的陆上交通重新进入了一个兴盛的状态,在具备国际性元素的同时,以大都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国家级干道,将各行省省府与大都连接了起来。当时有一条干线被称为使节路,因为从广州上岸的外国使节想到大都通常都会走这条路线而得名。这条道纵贯南北,跨越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从大都经涿州、洛阳、长沙、零陵、桂州到广州,显然,桂林又在其中。
明清时期,驿路邮路终于发展成了著名的官路系统。有条从北京南下经卫辉、鄂州、长沙去广州的大道,一直是条南北主干线。然后,桂林又在其中。而桂林通过全州往湖南境内的官马大路,和桂林至邕州通往安南(今越南)的大道,又是贯通广西南北的重要驿道干线。而桂林官路与云南官路、广东官路三条干线一起组成了清代的官马南路系统,更是不可小视。看看,哪里少得了桂林?
至清代时,桂林显然已经成为了全国交通重镇和广西交通枢纽,除官马大道外,广西各府、州、县之间的官马支路也把各地沟通了起来,使广西传统陆路交通系统发展到了古代的巅峰。
有这样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偏偏桂林的水路交通也是如此便利、畅通,水、陆相辅相成,你让好多有水无陆或者有陆无水的古城去哪儿讲理?
天生丽质难自弃
聊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回答开篇时的三个问题了。
首先,整个大桂林,最先兴盛起来的,肯定不是现在的市区。至少当时的兴安、全州,甚至灌阳、平乐等地,都要比现在的桂林市区热闹。
其次,桂北地区的中心会在今天的桂林市区演绎完成,这里面与桂林市区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水陆交通系统有着彻底脱不开的联系。至于文化方面的因素,我们也许可以在后面的系列里再聊。
第三,桂林早期不叫桂林,最早应该是叫始安,后来叫桂州,然后被几个皇帝改来改去,到明朝时,才正式成为官方的称呼,后来就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