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司经手握三支毛笔写“福”字,是真的吗?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09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郭司经独秀峰书“福”字及福寿对联
图②:郭司经叠彩山书“寿”字
图③:郭司经独秀峰书“寿”字
□秦冬发 文/摄
【石刻内容】
清·郭司经书“福”字并许其光等题跋:福 大清同治丙寅写于潭州,汾阳郭司经书。桂林贺广文钩勒上□。
宝墨飞腾照彩笺,三星遥拱大罗天。年齐蝙蝠唐张果,笔走龙蛇宋米颠。慧业文修深佛海,善根常种在心田。秋来好夙汾阳驾,同拜针楼织女仙。里句奉题。
番禺许其光涑文甫稿。
书法多宗右军,然唯会其意而能自出机杼者,乃克名家。我修文兄,字学功深,得方在《圣教序》一册。而笔势纵横驰骋,如生龙活虎,不可捉住,洵评右军书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者欤!此字聚三椽笔,一气书成,格老气苍,尤见精力弥满。而点画间隐隐见“禄寿喜”三星,宛然如绘,字中有画,则又为书家别开生面。而萧子云飞白、蔡中郎八分,脱腕而成,遂创一格,固天授非人力也。若此者殆妙手偶得之耶?请还质诸□□□□。
同治丙寅嘉平□,黄煦霁亭氏跋□□□。
大笔如椽合并三,淋漓万象总包含。
书家变体开生面,好向龙跳虎卧参。
禄官寿相喜神兼,福字书成信手拈。
墨采纷呈云五朵,天然百宝与庄严。
君家骥子有通才,早卜余庆积善来。
从此家传羲献法,汾阳簪笏定追陪。
少羡朱文江初稿。
系出汾阳□,□摹逸少真。福藏禄寿喜,笔法妙通神。
庚午春月,北平赵元模倚装书。
得意即书,联成一气。寿诸贞珉,嘉祥咸备。
同治甲戌秋八月,临桂许汝霖识。
【解读】
清代,独秀峰石刻迎来了继明代之后的一个新的繁盛期。据《古代石刻文化专题调查(复核)报告》一文记载,清代独秀峰石刻数量为75件,比明代多出28件。清代独秀峰石刻绝大多数集中在一个主题,即歌颂独秀峰拔地而起、孤峰耸立、旁无坡阜、一柱擎天的挺拔雄姿。这其中尤以一些题榜作品为世人瞩目,并津津乐道,比如徐清写的“天挺其秀”,黄国材写的“南天一柱”,王豫写的“秀夺群峰”,龚翔麟写的“一览众山小”,杨馝写的“擎天”,马秉良写的“崑崙天柱立”,梁章钜写的“峨峨郛邑间”,梁章钜跋倪元璐写的“小蓬瀛”,张祥河写的“紫袍金带”,耆英写的“介然独立”,张建南题的“灵气独钟”,佛尔国春写的“冕旒秀发”,郭司经写的“福”“寿”以及福寿对联,慈禧太后写的“寿”,徐树钧写的“小谢亭”,俞徵、李雍、李质写的“凌霄”,王振棋立的“寿”,等等,这些题榜作品与独秀峰的挺拔雄姿相得益彰,在气势上先声夺人。比如,“南天一柱”四个大字,桂海碑林博物馆的韦可祥、鲍刚等人,足足用了33张四尺宣才把它完整拓制下来。
今天的话题就与其中的郭司经写的“福”字题榜有关。
话说2016年的某个时候,突然传出消息,说摹刻于独秀峰东麓的“福”字,“据说是清朝的书法家郭司经在喝醉酒的情况下手握三支毛笔,连笔书写一气呵成”,“而且字中有画,在点画间活灵活现禄、寿、喜三星”。这一说法很快遍布报刊、网络。手握三支毛笔,连笔书写?这是真的吗?世上真有人会手握三支毛笔写字吗?
如图所示,这就是山西汾阳人郭司经同治五年(1866)写的“福”字,写于潭州,亦即湖南长沙,由桂林人贺广文钩勒上石,镌刻时间或即临桂许汝霖跋诗的同治甲戌秋八月,也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福”字石刻上有许其光、黄煦、朱文江、赵元模和许汝霖等人的诗跋、文跋。其中赵元模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许其光和朱文江是道光三十年进士,朱文江曾任广西右江道。而黄煦是同治四年进士,曾任广西学政,许汝霖则是光绪元年举人。从时间上看,该“福”字镌刻上石的次年乡试,临桂人——亦即今天的桂林人——许汝霖中举,的确是有福气。
郭司经,字修文,善书法。在“福”字跋语中,黄煦说:“书法多宗右军,然唯会其意而能自出机杼者,乃克名家。”他评价郭司经的书法是:“我修文兄字学功深,得方在《圣教序》一册。而笔势纵横驰骋,如生龙活虎,不可捉住,洵评右军书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者欤!”黄煦又针对这个“福”字特意评价说:“此字聚三椽笔,一气书成,格老气苍,尤见精力弥满。而点画间隐隐见‘禄寿喜’三星,宛然如绘,字中有画,则又为书家别开生面。而萧子云飞白、蔡中郎八分,脱腕而成,遂创一格,固天授非人力也。”
原来所谓郭司经手握三支毛笔写字的说法,盖肇始于此。而朱文江在诗跋中则说郭司经写“福”字,那是“大笔如椽合并三,淋漓万象总包含”,又说“禄官寿相喜神兼,福字书成信手拈”。同治九年(1870)春月,赵元模跋诗,称赞该“福”字书法“福藏禄寿喜,笔法妙通神”。尽管三支笔由此而来,但显而易见的是,黄煦跋语的意思是说郭司经写的这个“福”字如同图画一样,点画间隐隐藏有“禄、寿、喜”三星形象,宛然如绘,字中有画,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书法。换言之,那就是别人用毛笔再写三次才能完成的“禄、寿、喜”三星形象,郭司经写一个“福”字就全部体现出来了。黄、朱、赵三人的说法,无非就是赞扬郭司经书艺高妙,别开生面而已。
由此可见,所谓郭司经手握三支毛笔写出这个“福”字的说法,实在是对黄煦、朱文江、赵元模等人文跋、诗跋的误读。手握三支毛笔写字,明显违背常识,只可当故事来看、笑话来听,当不得真!至于郭司经是不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写成这一“福”字,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郭司经留在桂林的摩崖石刻皆为题榜作品,除了独秀峰东麓的“福”字以外,还有“福寿”对联,以及独秀峰西北麓的“寿”字和叠彩山北牖洞东面岩口的“寿”字。值得指出的是,镌刻于独秀峰西北麓的“寿”字石刻在光绪七年(1881)刻成后不久,因上方山体遭雷击,崩落的石块将摩崖顶部损毁。之后,桂林知府秦焕等人再请郭司经重写一“寿”字(写于光绪八年)刻于叠彩山,同时又将刻于独秀峰西北麓已损毁的“寿”字原跋中的谢湘如、李钟瀛、许汝霖、秦焕等四人的作品移刻到叠彩山“寿”字石刻碑面,于是就出现了跋文早于“寿”字作品一年的现象。顺及,以前桂林导游在讲解叠彩山“寿”字石刻时,曾编撰出一个郭司经因写此“寿”字而连升三级的故事,不清楚这个故事现在还讲吗?
杨二讲古
松间石上,高歌沉醉
石刻一途,二哥基本上就是小白一个,妥妥的菜鸟,你要真想让二哥说出点所以然来,而且二哥如果真的还说了,那傻的就不止二哥一个了。
不过,即便自己不懂操作,也很少去现场品鉴,但桂林各处名山上的石刻,它们的不凡之处,二哥也是知道的。来桂林玩,看山,看水,看洞,看表演,品美食,是正常的玩法,但要想玩得高雅,玩出深意,绕不开桂林的石刻。
二嫂经营民宿,经常要回复很多客人的咨询电话或者短信,有时半夜都可能会叮咚一声,然后语音提醒:某某平台有客户咨询。这种半夜出现的咨询,如果是短信,还算好的,二嫂静音模式及时回复就不会被平台处罚也不会吵到二哥,二哥可能翻个身又睡着了。但如果来的是电话,问题就稍微有点大,二哥不得不从头到尾听完二嫂对自己民宿和桂林旅游线路的大致介绍。这样的唠叨听得多了,一方面,二哥觉得自己都快要成桂林民宿行业的专家了,谈价格,设计线路,推荐餐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另一方面,你们知道的,耳朵也起老茧了。其实,这还算不上要命,要命的是,这样的电话如果出现在某些关键时刻,在极为敬业、为客户事无巨细地安排行程的二嫂面前,被晾在一边的二哥就有点尴尬了。
当然,尴尬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二哥不当回事,尴尬的就是别人。最要命的其实是,从二嫂的电话中,二哥发现来桂林旅游的人,基本上有一个通病,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走马观花。也就是想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就把整个桂林游个遍。然后可以满世界地宣布自己已经把桂林玩完了。刻薄一点的,可能还会说,桂林也就那样,漓江、阳朔,七八座山,五六个洞,三四道菜,余生可以不用再来了。
真的肤浅。
有时候,二哥急得甚至想从二嫂手里抢过电话,大骂这些客人一通之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没有好好读过两三块桂林的石刻,你们根本就白来了一趟。就像这独秀峰的石刻,不要说从唐朝算起,光清代的就有七十五件,一件件的读下来,每一件背后都有人物,每一件背后都有故事。就如同历史碎片,当你把它们东一件西一件拼凑起来后,你仿佛就像在桂林的史海中浮沉了几千年。然后你才有可能理解丘处机的风骚:大智闲闲,放荡无拘,任其自然。寄雅怀幽兴,松间石上,高歌沉醉,月下风前,玉女吹箫,金童舞袖,送我醺醺入太玄……
这哪是三五天时间能干完的事?说什么余生不用再来桂林了,谁稀罕?你来与不来,桂林的石刻一直就在这里。不过,想到二嫂也是在工作,二哥的每一杯米酒背后,都有二嫂勤劳的背影,从不得罪客户的角度出发,二哥也忍住了。
西安也有碑碣,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碑碣集中地,重庆的大足石刻、河南的洛阳石刻,形态万千的石窟造像,也足够奇特,但又有谁能像桂林这样,既有人文的因素,又有自然的美景?两千多件摩崖石刻,尽在曲径通幽处,不妨套用句网络俗语,就是:当心亮瞎你的眼。
神气冲和,阴阳升降,已占逍遥陆地仙。无烦恼,任开怀纵笔,端写灵篇。
二哥窃以为,品鉴了桂林的石刻,找到这种感觉,才算是真正到过桂林。宛如一部中国通史的桂林石刻,堪称桂林山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