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中疾控专家:XBB成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 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09日    来源:桂林日报

  5月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负责同志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将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五一”后疫情走势如何?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介绍,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较高。
  “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全国部分地区的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的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是否应该担心XBB系列变异株?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监测数据看,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陈操介绍,XBB系列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流行株。今年4月下旬,在输入病例当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占比已达到97.5%,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自今年2月份起,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4月下旬的74.4%。
  据介绍,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监测。同时,我国已建立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在哨点医院、发热门诊、重点场所等开展疫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疾控部门将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切实回应社会关切。
  “广大群众要继续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要麻痹大意,保持良好心态。”陈操说。

“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是否将继续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更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当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在保障群众健康的同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我国还将继续坚持哪些必要的防控措施?
  梁万年介绍,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坚持必要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地防控疫情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坚持。
  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和物资储备等。
  五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心态。

公众如何应对二次感染新冠病毒?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首先,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重症的病例目前还很少,主要是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仍然要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者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王贵强说,第二方面,要高度关注高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者减少感染的风险。因为无论是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都会使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面临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所以我们强调,对老年人、有基础病的,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措施包括:(1)建议在社区层面上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2)一旦这些高风险人群患病以后,要及时跟踪监测,早期抗病毒治疗。(3)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以后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低氧等情况,要及时氧疗,无论在社区层面上还是医院层面上,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置。(4)目前医疗机构重症的救治能力较充分,所以一旦有重症病人,及时住院或ICU治疗。
  王贵强表示,目前若出现咽喉疼痛,需摸清病因。新冠可以造成咽喉疼痛,流感也可以,很多细菌感染也可以,所以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新冠,就按新冠治疗,如果细菌感染,必要时可用抗生素。(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微博、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