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大火!
它会取代人的工作吗?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2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帮大学生写论文,替程序员写代码,会写诗,能讲笑话,甚至能帮记者写稿子……最近几天,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持续爆火,它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亿了。
ChatGPT是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研发一个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Chat表示聊天,GPT就是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缩写)。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
最近,《科学》等多家期刊和出版社甚至明确,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有人大胆预测,这个ChatGPT未来将取代不少人的工作,这是真的吗?专家给出了一些看法。
目前,使用ChatGPT的方式是输入问题,它将产生相应的回答。记者测试了ChatGPT写新闻稿、回答宏观问题等,都得到了相对完整高效的回答。
据专家介绍,ChatGPT的运作方式是通过预先存放的一个巨大语料库,这个语料库包含全世界各种语言,包括英语、中文,还有其他国家语言的文字资料。所采用的人工智能的方式主要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并且加以人工的训练,让它可以生成更加符合人类语言的表达方式。
据ChatGPT自我介绍,它的数据来源有新闻、百科知识、文学作品、行业信息和社交内容,其中包括社交媒体上的帖子、评论,这就是为什么它能以某人或者某公司立场写出发言稿的原因。
而且,ChatGPT还可以在每次问答中不断学习进化,在下次回答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出更优化的答案。有网友担心,ChatGPT的不断迭代,可能将冲击人类的工作。
目前来看,随着它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陷,这个缺陷主要在于它是基于现有的数据来进行训练的,所以它所能回答的东西并不会超出现有的知识范围;而且机器本身并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真实含义,以及它所表达的真实逻辑,它本身并不存在创造性,或者说具有推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在未来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的、有既有经验的智能工作,但是对于创造性的工作,它的表现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差。(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报道)
■专家访谈
ChatGPT
真的无所不能吗?
ChatGPT的风刮了好一阵,最近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其实,ChatGPT是Open AI所推出的线上人工智能对话工具。你可以在对话框里提出要求,这个机器人则可以在几秒内给出回复。有人叫嚣程序员、媒体记者会因此下岗,也有观点认为ChatGPT将取代Google等搜索引擎。
ChatGPT究竟是什么?真有这么神吗?近日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创意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汤斯亮。
ChatGPT相当于“小鼠大脑” 用的人越多它越精确
汤斯亮介绍,从目前已披露的信息来看,ChatGPT所涉及的技术并不包含人工智能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或颠覆性创新,它更像是一个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技术的成功工程应用。
按照GPT这类语言模型的原理,用户给一个开头,后面生成出来的可能性是无穷多的。换言之,人问一句话,GPT一定会生成一个回答,这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有用的。比如说,问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如果回答“它是世界最高峰”,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它没有包含足够有效的信息量。
因此,在传统语言模型的基础上,ChatGPT会利用人类反馈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学习评价器来完善自身,从而提升回答的有效性,消除偏见以及一些逻辑错误。
“用的人越多,它就会越体现出来智能,生成的结果就越符合人的认知与期望。”汤斯亮说。
ChatGPT真有这么神吗?目前只是辅助工具
近日,据@快科技官方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美国89%的大学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业。目前,纽约的教育系统全面封杀了ChatGPT,老师们防ChatGPT如洪水猛兽,却还是屡禁不止,学生们已经在用ChatGPT肆无忌惮地作弊了。
除了写论文,还能写新闻、写代码、解题,甚至创作音乐……ChatGPT“一夜爆红”之后,不少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尝试,但他们发现,很多时候,ChatGPT在一本正经的“胡说”,或者有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或是答案很表层。
“我觉得ChatGPT能替代一部分人。”汤斯亮表示,但从现在来看,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完全替代人短期内还不能实现,因为ChatGPT本质上就是一个语言模型。事实上,它还会出现一些事实性的错误,因此比较适合于语言创作类工作,并不太适合纪实类的。
实际上,就拿编写新闻来说,ChatGPT会给你生成一个初稿,但里面有些不符合逻辑的内容,甚至错误的内容,记者编辑只需要进行增加删除,就可以完成一篇新闻稿件。“如果真的要ChatGPT写新闻稿,这个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但它作为一个助手来给你提供材料,去做润色,这是不错的选择。”汤斯亮说,这样编辑效率提高,对人力的使用就会减少。
ChatGPT在编程行业的应用也是如此,它没有办法完全替代编程人员,但是他可以为编程人员带来很多的便利。比如要写一个代码,程序员可能要去网上查资料,这边复制一块,那边粘贴一块,但现在连复制粘贴都不用,它可以为你生成,程序员只需要根据需求稍微改改就行了。
“ChatGPT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但比较低端,有时候甚至不能保持逻辑上的自洽,因而显然不具备完成高端智力活动的能力。”汤斯亮说,如同笼中鹦鹉,语言模型并不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完全是根据记忆中的语料凭经验进行输出。ChatGPT的本质还是在模仿,因此目前的ChatGPT或许能够替代掉一部分依赖模仿进行较低程度创造工作的人。
另外,ChatGPT的成长也会受到语料与算力的限制,如果按照目前的规模发展的话,高质量语料预计在数年内就会用光。
“当全人类创造的文本都被拿来训练,模型的经验增长也就停止了。”汤斯亮说,同时,目前模型的规模增长远超算力的增长速度,如果语言模型继续增长,算力也将很快无法支撑。
那么,ChatGPT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目前还很难评价,它的影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我们需要等待ChatGPT的转换和落地,目前ChatGPT可能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它仍会融入大家的生活,从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汤斯亮说,所谓的真正智能,也许只有当你能够不再忽视它,而把它作为一个对等的对象去对待的时候,才算真正实现吧,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报道)
■延伸阅读
中国版ChatGPT快来了吗
近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网。它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进行自然语言对话,跟人类聊天时遇到敏感问题会“打太极”,还能替打工人生成颇具幽默感的辞职信……
可以说,ChatGPT打开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商业化落地且成为消费端爆款的大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目前还没有可媲美的类似应用,会在本轮AI竞争中因慢一步而落于人后吗?不必过虑!
AI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
AI的进步迭代需大量数据进行学习训练,ChatGPT也不例外。ChatGPT的训练使用了约45TB数据,其中包含多达近1万亿个单词的文本内容。从大数据资源看,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数据积累方面优势明显。
在算法方面,ChatGPT的技术底座是大型语言模型。GPT属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范畴,本质上仍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并未出现算法的革命性突破,发布于2020年的GPT-3是有1750亿个参数的大模型,ChatGPT正是基于它的改进版本创建的。国内也有NLP领域的大模型,并有智能客服、作诗机等实际应用。虽然目前全球还没有能跟ChatGPT惊艳表现相抗衡的大模型,但是业界共识是差距在两年左右。两年的差距并非鸿沟,有赶超可能。
AI的训练和使用需要强大的算力,算力的基础是芯片,有人担心中国在这方面会吃亏。实际上,芯片水平并不等同于算力水平,算力还需要广阔的应用场景支撑,需要具备对千万个芯片进行规模化调度运行的能力。《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美国计算力指数得分为77分,中国为70分,分列世界前两位,中国算力水平与美国处于同一等级,差距并不大。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ChatGPT的优点值得学习,它的不足也正是我们参与竞争的机遇。
学习它提高AI智商的新路径。ChatGPT的聪明表现,源自让AI从人类反馈中进行强化学习。在训练过程中,人类训练者扮演着用户和助手的角色,这比过去AI大模型的“深度学习+人工标注”模式省时省力、效果更好。
在它表现欠佳的中文领域错位竞争。ChatGPT的英文水平明显高于中文水平,这是它在训练阶段被“喂”了更多英文素材的必然结果,也可以成为中国版ChatGPT应用的竞争切入点。
从它被诟病的伦理挑战中寻得商机。ChatGPT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生成错误信息的能力远超人类。它还会被人类不当使用,比如学生拿它写作业,黑客拿它写代码用于网络攻击,诈骗犯拿它开设“杀猪盘”。防范治理这些风险,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伦理法规,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人类处理信息的速度远逊于AI的事实,开发自动判别并警示AI生成有害信息的技术。届时,反ChatGPT技术也将成为新商机。
中国版ChatGPT并不遥远,已有百度等多家公司宣布将进入此赛道。面对ChatGPT这个新晋AI网红,我们应清醒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学优补劣。(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报道)
■链接
ChatGPT有可能
会对这些职业构成挑战
近日,媒体网站Insider在与专家交谈和进行研究后,整理了一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风险最高的工作类型清单:
技术类工作: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
媒体类工作:广告、内容创作、技术写作、新闻
法律类工作:法律或律师助理
金融类工作:金融分析师、个人财务顾问
此外,还有市场研究分析师、教师、交易员、平面设计师、会计师、客服人员。(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