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版:桂林故事[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朱自清在桂林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1日    来源:桂林日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段文字并不陌生。它出自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之手。在语文课本里,朱先生的《荷塘月色》《背影》几乎是“70后”“80后”和“90后”求学时代的必背篇目。
  后人对于朱先生的认知,多半停留在纸背。而真实的朱自清,纵有文人的“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但也有赤诚可爱的一面——购物,将书遗落在店内;每次吃完饭,必在日记中点评饭菜;看到美女,坦诚赞其“甚美”;明明是近视眼,还隔三差五搞丢眼镜……
  1938年2月,朱自清途经桂林,短暂地度过了一周。翻阅大量史料和日记后,记者试图拼凑出他在桂林的轨迹。

南渡之路
  1937年10月,随着日军向黄河沿线推进,国土连连丧失,华北到了危急时刻。同年12月,南京陷落,武汉告急。
  在此之前,为在艰危时局中延续斯文正脉,为国家造栋梁之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早已谋划转移至湖南长沙,三校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就是随后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的前身。1938年2月,战局吃紧,长沙危急。长沙临时大学师生被迫西迁,目的地是昆明。
  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师生们分三路入滇。大部分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先出国、后回国,最终抵达昆明;一部分师生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换乘铁路入滇;有男同学200余人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
  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的朱自清,也在西迁之列。1938年2月16日,朱自清从南岳动身前往桂林。
  在纪录片《西南联大八十周年再回眸》中,简要地说明了朱自清来桂林还有另一个使命。在三大联校西迁前,广西当局非常热忱地邀请三大顶尖高校来桂办学,但考虑到时局等多方面因素,三所高校最终决定前往昆明。因此,学校方面特别派出朱自清、冯友兰等重量级教授,专门赶赴桂林,向广西当局当面表示感谢,同时说明原因。
  2月17日上午11时,朱自清等人乘汽车辗转抵达桂林。
在桂林的一周
  朱自清下车后,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桂林城。他对桂林的第一印象是,“小城,山奇形怪状,但不雄伟”。
  次日,朱自清在当地朋友的导览下,登上了七星岩、月牙山,还在山上读碑,读的是《平蛮三将碑》和《元祐党人碑》。
  2月19日,朱自清游览了还珠洞、木龙洞、风洞山。
  当天的午餐,朱自清赶了两场。第一场是受桂林师范学院创办人、人称“桂林教育界八怪”之一的唐现之的邀请。两人边吃饭,边谈广西的局势。吃完后,朱自清“毫不客气”地在日记里点评“菜平平”。随后赴王力午餐之邀。
  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与朱自清是清华的同事。朱自清比王力年长两岁,成名更早,严格意义上说,是王力的上司,但不妨碍两人成为好友。几个月前,王力受广西当局之邀,又出于桑梓之情,便向清华请假半年,出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主任之职。在听闻朱自清要来桂林,王力早早给他拍了封电报,告知他2月14日有汽车来桂。
  王力和朱自清还有在桂林的清华人一起小聚,地点选在楼春寺。朱自清应该是很满意这次的菜肴,在日记里这么写道:“菜甚佳,客厅很美。”
  傍晚,朱自清拜访朋友,毫不吝啬地在日记里称赞其夫人“甚美”。
  2月20日,朱自清见到了广西当局的主席黄旭初。黄旭初为人沉默寡言。朱自清受学校之托,说明了三大高校西迁昆明的原因。黄旭初宴宾客于乐群社。乐群社当时位于王城西华门对面的公平街,也就是现在的乐群路上。乐群社曾有桂林“国宾馆”之称。社里有礼堂一座、招待楼两座,另有中西餐厅各一处。还设有茶座、露天篮球场、网球场、游泳场等。2015年,桂林市政府还专门在乐群社的旧址上立了一个标识。
  朱自清在桂林的一周里,游览了不少地方,良丰花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良丰花园,也就是雁山园。起初良丰花园是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别墅,后岑将其赠送给了广西省政府。在唐现之的力促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落户良丰花园。1932年,广东“五五旅行团”来到广西考察,曾用“南中国唯一美丽的花园”来评价良丰花园。
  据旅行家田曙岚《广西旅行记》记载:“(良丰花园)园之前有一小溪,水深多潭,时有游鳞浮沉其间。右侧有山,其下有洞,洞中岩石,秀丽结构奇伟。园中各种建筑,大部式样古雅,一小部,则系中西合璧;参差其内,别饶佳趣,景色清雅,令人胸怀舒畅,如入世外桃源。”
  可想而知,研究古典文学的朱自清,在看到“山水有清音,园林无俗情”的景象后,是多么惊喜。他在日记中写道:“其岩洞、流水、河房皆具特色。”
  2月21日,也就是朱自清来桂林的第五日,他与同行的教授们去了阳朔。一行人乘坐三艘平底船,缓行于江面,沿途风光无限,尽管二月春寒料峭,但美景尽收眼底,让朱自清忘却了严寒。
  傍晚天擦黑的时候,不料想船竟在龙门村抛锚。好巧不巧,龙门村的村民正在抬着木制龙头唱龙船歌。记者考证,朱自清当时看到的,应该是村里的“请圣下殿”。按照民俗,每逢农历二月二,村里都会挑选德行较好的四名男子,通常为童男子,把龙头从收藏的阁楼中台下,供奉在祠堂上,然后鸣放鞭炮、叩拜行礼后,众人齐唱贺歌。
  龙门村历来都有扒龙船的习俗,多年下来,深厚的龙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朱自清就在一旁默默地观看。当男女老少都唱起贺歌的时候,朱自清敏感地捕捉到了这“悲哀的呼喊”,像是与大自然在搏斗。
  当天晚上,朱自清和朋友索性开起了卧谈会,听留声机唱片,“音乐很好”。
  船到大圩后,风景愈来愈美。朱自清在甲板上仔细观察,“岸上奇山如屏风”。在这里,朱自清不慎将眼镜弄丢了。日记里,朱自清只是简略地写“眼镜失落”几个字,却让读的人为他捏了把汗——只有近视的人,才理解丢了眼镜后雾里看花的痛苦。
  船在江上行了三天,朱自清在船上看了三天风景。当过九马画山的时候,朱自清写道:“大圩与兴坪间很美”。
  2月23日傍晚,一行人终于抵达阳朔。朱自清对阳朔的评价是,山是整体的,不像桂林那样分散;县城是闲适的,“像瑞士山区休养地”。
  朱自清曾经在1932年8月赴欧洲游学。游历了很多个国家,其中就包括瑞士。在他的《欧游杂记》中,就收录了一篇名为《瑞士》的文章。去过了真瑞士,来看桂林的“小瑞士”,朱自清感觉是亲切的。
  2月24日中午,朱自清离开阳朔,向柳州南下,结束了在桂林的一周。

一个生动的背影
  1938年3月14日5时20分,朱自清经由越南辗转,终于抵达昆明。
  一个多月后,在和煦的四月天中,湘黔滇旅行团结束3200多里的徒步旅途,抵达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宣告成立。朱自清在联大,仍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由于昆明校舍严重不足,西南联大文学院只能暂时设在蒙自县。朱自清就租住在蒙自海关内的一处小平房。房间里只容得下一桌几椅一床一书架,还经常有蟒蛇出入。这导致他不得不在一个月后另觅他处。
  学生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头戴礼帽、身着西装的斯文样子。然而,这却是朱自清难得的行头。因为条件艰苦,逢寒冬,朱自清买不起冬衣,只能买了件赶马人穿的披毡,穿在西装外面。一开始引人侧目,到后来竟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1939年,朱自清因健康问题而辞去了中国文学系主任之职。
  后人提起朱自清,无不为他宁可受饥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傲骨所折服。事实上,朱自清有严重的胃病。从1937年到1946年的9年中,胃病频频折磨着他。有人统计,朱自清日记中的“胃病”记录高达1170处,几乎是三天两头就发作。1939年后,胃病日益严重。
  但朱自清的的确确又是一个爱美食的人。记录日常美食,成为他在苦闷中寻求一丝慰藉的一种行为艺术。从就餐的食物,到环境,再到服务员的态度,都被这位文学家逐一记录在日记中:“菜相当好”“晚饮咖啡,致整夜失眠”“去一中国人开的法国餐馆用晚餐,餐馆甚整洁,盘碟亦然”“晚饭不佳”“菜佳”“饮黄酒,甚好”“吃水果羹”“食油茶,确甚美”……
  在胃病日益严重后,朱自清只能不断告诫自己少吃。但面对朋友的热情,他仍然是“先吃为敬”,然后为自己的贪嘴付出几日不适的代价。
  朱自清身上有着典型的文人气质,毫不掩饰自己对美好的人或物的向往。他会在课余,好奇心驱使“去十里铺看夷人,逢一夷女极美”;也会看到着盛装的苗女,惊呼“其服饰之美大大超过以往于照片上所见者”。看到丑恶的行为,要么“挂脸”,要么背后“吐槽”。
  面对“熊孩子”时,即便是谦谦君子如朱自清,也忍不住要动手。家中六个孩子吵闹不休,朱自清啪啪几个巴掌顺带呵斥几声,孩子们立马老老实实。朱自清有些得意地对妻子说:“还是这个办法好,简单顺利”,令人哭笑不得。
  这位文学大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健忘症”。忘包裹、忘书、忘扇子。但在治学上,他又是格外严谨。在西南联大,朱自清开设了几门课程,其中的“文辞研究”这门课只有两个学生选修。朱自清仍旧一丝不苟地备课,没有教材就搜集资料,抄在卡片上,上课时候在边讲课边誊写到黑板上。又一次,朱自清患上了严重痢疾,但仍旧坚持为学生批改了一整夜的作文直至天亮,紧接着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授课。
  朱自清是很典型的知识分子。有丰富的学识、广阔的游历;有温润如玉的德行,也有不加掩饰的喜恶和正直的风骨。
  1940年,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后,朱自清愤愤然写下了《论吃饭》,引发社会关注。6年后,好友闻一多遇难,朱自清站出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恶劣行径。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尽管物价飞涨,薪水只够支付三袋面粉,根本无法养活六个孩子和两个大人,朱自清仍旧颤颤巍巍地在拒领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1948年8月12日,严重的胃溃疡导致朱自清胃穿孔。在弥留之际,他紧紧握着夫人陈竹隐的手,叮嘱她要守住承诺,切勿购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好友王力,在晚年常常想起和朱自清的往事。他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怀佩弦》:
  “促膝论文在北院,鸡鸣风雨滞南疆。
  同心惠我金兰谊,知己蒙君琬琰章。
  子厚记游清见底,伯夷耻粟永流芳。
  荷塘月色今犹昔,秋水伊人已渺茫。”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19岁的朱自清,在提笔改名的时候,便找到了毕生追求与信仰。在皎皎的荷塘月色下,仿佛还能看到那个为国为民惆怅而苦苦徘徊的背影。
  图①:朱自清肖像       (资料图片)

  图②:《朱自清日记》     记者苏展 翻拍

  图③:《朱自清日记》中有关桂林的记载
               记者韦莎妮娜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