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版:县区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兴安崔家乡:农田“小块并大块”
迈出农业现代化关键一步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1日    来源:桂林日报

  ▲变“大块”的农田。(崔家乡政府提供)
□本报记者刘健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既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近日,兴安县崔家乡在高泽村委毛家坪村实施土地平整项目,全村340亩田参与整合的有214亩,由258块小田地整合变成了49块大田地,迈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的一步。
“种地难”折射出农业发展瓶颈
  “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靠种田为生,后来种地赚不到钱,我们村有不少人外出打工,但又舍不得田地丢荒,就把田‘借’给别人种,一年收点谷子作为‘租金’。”近日,在高泽村委毛家坪村,57岁的村民唐勤权说,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种“模式”也很难维持下去了。
  在高泽村委,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起了新房子,傍着新房的还有不少零散田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人起房子的钱基本上都是打工赚来的,而新房子周围的田地,要么种一些果树,要么种植一点自己家食用的谷、菜。
  崔家乡分管农业副乡长李音芝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的时候,村民考虑得很认真、很细致、很公平,分的田“肥的搭瘦的、远的搭近的”,所以每家每户都有五六块,甚至10多块田地,这也是目前农村土地资源的普遍情况。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农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外出务工,即使在家的年轻人也不愿意种田,丢荒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上世纪80年代的分田法,在当时是科学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局限性凸显出来。比如田坎在过去起着蓄水和分界作用,但现在已经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田坎的存在反而成了鸡肋。”李音芝告诉记者,于是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傍近水渠的好田才有人种,另一种就是较大面积丢荒。
  高泽村委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多数地方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崔家乡党委书记唐泓说,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和全新的农村工作局面,乡镇干部也终于看清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能。
机械化农业 催生化零为整新思路
  “现在我们合作社工厂化的育秧流水线,一天所育的秧苗效率是过去人工育秧的15倍。”崔家乡种粮大户唐新全说,去年春播,合作社为当地村民3000亩左右的农田育秧,通过机械化操作,仅15个工人10天就能完成了。
  在合作社内的流水线上,7名工人正在互相配合,从营养土加工、水稻种子处理再到自动撒种、浇水、盖土,所有步骤都在有序进行。
  “我之前做了9年的种子销售生意。后来,我发现乡镇里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土地闲置。这让我萌生了种田的想法。”1981年出生的唐新全告诉记者,2009年,他承包了50亩水田种植超级稻。2010年,他增加机械化生产,种田面积扩大到300亩。随后的几年中,他更是大手笔不断,种粮面积也增至1000多亩。2013年,唐新全成立了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各种农机具80多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2台、大型收割机10台、大型插秧机12台、其他农业机械48台(套),实现水稻生产耕、种、收、烘干、加工等主要环节机械化。
  “发展农业,尤其是水稻的利益空间不高。我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是低利润空间下的自然选择。但面对这么大的种植面积,人力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机械化就成了‘刚需’。”唐新全说,机械化农业很快遇到了难题。这个难题正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我们的田太小了,插秧机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没办法掉头,最后还是要人工进去补漏,收割机也一样。而且有田坎阻碍,部分机器从一块田进入另一块田还要靠人力,这样的成本就太大了。”唐新全说,通过到全国各地学习,以及请教行业专家,他总结要实施机械化操作,至少须将三四亩田整合。
  2021年,唐新全的想法和崔家乡党委、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拍即合,于是农田“小块并大块”成了离弦之箭。
  唐泓说,所谓‘小块并大块’,就是引导和帮助农户将分散的责任田集中整合整理后,将土地承包权转变为股份,再进行集中流转,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农田平整、大块,利于机械作业、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
  但是,推进农田“化零为整”工作并不那么简单。“村民最大的顾虑是农田合并后的权属问题。”李音芝告诉记者,该乡经过广泛探讨,提出“确权确亩不确地”的整合法,才真正解决了问题。
  “2013年,中央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18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这项工作,对‘小块并大块’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在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原来不赞成整合工作的村民主动参与进来。”李音芝说。
  “原先我们的田还是小块的时候,流转给唐新全就已经有600元/亩的租金了,并成大块以后,他承诺租金还有可能会涨,我们自然高兴。而且政府给我们颁发了确权证,农田权属也有卫星定位图,大家就更放心了。”村民唐兴桂说。
  李音芝告诉记者,高泽村委全村340亩田地中,除了一些没有连片、高低落差大的田地没有进行整合外,现在参与整合的有214亩,原来这214亩田地是由258块小田地组成的,现在经过整合变成了49块,最大的一块有13亩,最小的一块也有七八亩。此外,在高泽村委的示范带动下,已经有其他村委主动商议“小块并大块”事宜。
  “‘小块并大块’在兴安县首次推广成功,推动了农田高标准建设,为兴安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可推广可复制。”兴安县委副书记吴勋说。
碎田变良地 农业现代化关键一步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种田就是要穿着皮鞋去插秧,农民也从此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把生产交给电脑和机械化装备。我认为,这是解决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的主流做法。”早在2011年,唐新全就获得了全国种粮大户的荣誉,还把国务院奖给他的“东方红”拖拉机开回了家,2012年更是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殊荣。此后,他就更坚定了这个理念。
  记者了解到,唐新全的合作社以水稻、马铃薯种植为主,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000亩,拓展区域达到3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8000多亩,大田育秧面积5000多亩,机耕作业面积达到14000多亩,烘干粮食达到2000多吨。
  李音芝告诉记者,“小块并大块”也是一个对全乡产业优势的一次整合,村民的效益也有一个高标准的提升。
  “过去,村民不懂市场,有跟风种植的习惯,导致了崔家乡的产业很杂,有蔬菜、莲藕、柑橘、水稻等等,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成不了气候。土地整合以后,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这些大户是懂市场的,也可以把优势产业做大,进而形成品牌。”李音芝说,此外,崔家乡还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村党委+合作社+村民”的方式流转土地,全力推动高泽村委“小块并大块”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兴安县2021年乡村振兴“百日攻坚”行动第二次调度会也在崔家乡召开并做典型发言,经验模式被推广。
  “我们目前的机械化装备足够耕种5000亩土地,每年光是提供农机服务就能收益100多万。土地整合后,我们就可以‘火力全开’了,村民也继续按原有耕地确定的股份进行分红,达到提升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唐新全说,土地整合后,一方面减少了一些田埂,拓宽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农户土地经营具备一定规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推进土地流转,使之集中于农业大户和生产能手,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和生产效益奠定了基础。
  “我们也分析过大桂林的农业情况,今后农业现代化一定会朝着智慧化农业的趋势发展。这次合并的土地预计4月就可以耕种,大家憋足了劲,要把崔家乡打造成一个‘样板’。”唐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