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教育

05版:理论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专题

返回 2025年06月20日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李赫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校生规模达4846万人。当代青年学生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拥有建功立业的难得际遇,也肩负着时代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高校作为培育青年的摇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要作用在于助力大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制定背后的深意。例如,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时,通过剖析政策的历史渊源、实施目的以及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的显著成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使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历史,明白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从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针对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企图歪曲少数民族在国家历史发展中的贡献,经过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学生将能够凭借所学知识,清晰辨识这类言论的错误本质。
  除此之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能显著增强高校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祖国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强化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促使其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尽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多元、异质文化的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高校不仅是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更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意识形态领域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辅相成。从理论维度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这种理论层面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多样的校园活动,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广阔平台。例如,举办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主题的学术讲座,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交融与共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增进民族感情,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校园中的引领作用,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守护好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情感纽带。在高校,各民族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为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创造了天然的良好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有力推动各民族文化在校园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学校开设的民族文化选修课便是例证,学生借此学习不同民族艺术,理解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分享,既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也拓宽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知视野,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协同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交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文化互动增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了解,有效减少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与冲突。如校园文化节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区,各民族学生通过展板、表演等形式展示本民族文化,在相互欣赏、学习中,校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环境,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
  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高校中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在校园中形成的对多元民族文化包容、尊重与欣赏的态度,将随着他们步入社会而传播开来。当这些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不同民族的同事、朋友交往时,能够将在校园中培养的民族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运用其中,促进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间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共处。这对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多元一体、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格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这一要求在高校领域的落实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社会阅历尚浅,思想体系有待完善。在这一关键阶段,极易成为“三股势力”等外部不良因素的目标,沦为西方敌对势力扰乱我国社会秩序的工具。西方势力惯用虚假信息与片面观点,试图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从而实现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的险恶目的。以某些西方势力为例,他们捏造我国民族政策的不实内容,恶意诋毁我国在促进民族融合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试图误导高校学生,干扰我国和谐稳定民族关系的构建进程。为有效防范大学生受到“三股势力”等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在高校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至关重要。
  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还需着力提高学生对不良思想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年学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坚定地维护祖国的团结与统一,为实现祖国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C403,作者:李赫伟,博士、硕士生导师,桂林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