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视觉

04版:健康桂林

05版:时评

06版:时事

07版:时事·体育

08版:专题

返回 2025年06月17日

安全有序发展,
才能不负家长所“托”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7日     
  □王小梅

  家庭托育点,是指利用住宅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的场所。山东济南、浙江台州、重庆万州等地开办家庭托育点,因规模较小、灵活性较高、适配性较强的托育模式渐受关注。(6月13日《人民日报》)
  对双职工家庭来说,“带娃难”就像悬在心头的石头。家庭托育点的出现,恰似一把“金钥匙”,凭借“家”的独特属性,打开了照护难题的困局。它以小区为圆心、民宅为依托,用熟悉的烟火气和灵活的服务,让无数家长吃下“定心丸”。
  家庭托育点的“家”,自带温暖的生活气息。走进浙江台州某家庭托育点,原木色的爬行垫、摆满绘本的矮书架、贴着卡通贴纸的安全插座,每一处适儿化软装都在诉说“这里就是家”。老师们还会根据孩子的性格“私人订制”课程:内向的宝宝从搭积木开启社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趣味运动中释放活力。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照护,让孩子不哭不闹,家长自然更安心。
  但想守护好这个“家”,光有温情远远不够。安全,才是托育服务的“生命线”。此前有媒体暗访发现,个别家庭托育点存在消防通道堵塞、看护人员无证上岗等问题。就像盖房子不能缺承重墙,托育点必须严守安全底线。各地不妨参照济南“泉心托”工程,把消防验收、人员资质审查、卫生标准等“硬杠杠”列成清单,定期上门“体检”,让隐患无处遁形。
  服务,则是让“家”更有分量的关键砝码。有些家长总觉得家庭托育点是“临时看孩子”,究其原因,在于其服务不够专业。其实普惠不等于将就,上海某家庭托育点引入医育融合模式,配备儿童营养师和康复师,既保证科学喂养,还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发育小问题;成都的“妈妈课堂”,定期邀请育儿专家和家长线上交流。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只要在专业上下足功夫,家庭托育点完全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
  当然,要让家庭托育点的“家”真正枝繁叶茂,还需要多方合力“浇水施肥”。政府可以拿出真金白银,像重庆对合规托育点给予每月每平方米30元的运营补贴;社区不妨开放闲置用房,减免租金;行业协会也能牵头搭建培训平台,让更多“家庭妈妈”变身专业育婴师。当政策有力度、支持有温度,家庭托育点才能从单打独斗的“小家”,成长为托住民生幸福的“大家”。
  从贴着墙贴的客厅,到摆满教具的房间,家庭托育点用一个个“小家”串联起千万家庭的安心。唯有守住安全底线、提升服务品质、汇聚各方力量,才能让这抹温暖的“家”的底色,成为托育服务最动人的风景线。
             (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