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种”得稳,地基先打牢
——关于“植骨”的那些事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06日
□梁丽华(桂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种植科)
很多缺牙的朋友决定种牙时,医生却告诉他们:“您的骨头不太够,需要先植骨。”这时候,很多人会心生疑问:“植骨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身体不好?疼不疼?能不能不做?”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植骨到底是干吗的,为什么有些人需要植骨,您是否又需要植骨呢?
一、种牙就像盖房子,骨头就是“地基”
我们做个比喻:种植牙就像建房子,牙床就是地基。地基打得结实,房子才稳;牙床够结实,种进去的牙才能牢牢“扎根”。种植牙是将一个种植体植入牙床,然后上面安装假牙冠。如果牙床太薄、太低或太软,就像在沙地上打桩,桩打不稳,自然新牙也“住”不牢。这时,我们需要先“打地基”,这就是医生所说的“植骨”。
二、为啥有些人骨头会“不够用”?
牙槽骨不像钢筋水泥,它会“用进废退”。如果牙齿掉了、拔了之后长时间没修复,这块骨头就会慢慢“萎缩”,就像荒地不种庄稼,地也会变薄、变弱。常见的骨量不足人群有:
1.牙齿缺了很久未修复的人:牙床在缺牙后,得不到适当的刺激,会慢慢萎缩。
2.牙周病严重的人:炎症逐渐侵蚀支撑牙齿的骨头。
3.拔牙后愈合不良的人:伤口没有正常愈合,骨头生长不完全。
4.上颌后部缺牙的人:受上颌窦腔影响,牙床本就低矮,缺失时间长窦腔还会变大,使牙床更加低矮。
5.骨质疏松或糖尿病:骨质较差,骨量不够难以支撑种植体。
6.外伤或手术后骨缺损的人:原本的骨头被破坏,骨量不足。
三、植骨是“补地基”,让牙根稳稳扎下去
植骨就像是在不平的土地上“补土”,让牙根能稳稳扎下去。植骨材料包括人工骨粉、动物来源的骨粉,或是取自自己身体的骨块。医生会根据个体的骨量、缺损的程度以及种植牙的位置来选择最合适的植骨方式。
四、植骨怎么做?痛不痛?安全吗?
不少人听到植骨就紧张了,其实它并不可怕。植骨是种牙过程中的常规步骤,安全可控。具体来说,植骨过程大致如下:
1.操作时无痛感:植骨和种牙一样,都会局部麻醉,整个过程您是清醒的,但不会感到疼痛。
2.术后轻微不适:术后几天可能有些肿胀或疼痛,按照医生的建议吃药、冷敷,一般几天就能缓解。
3.恢复期需要耐心:植骨后通常需要6—9个月让新骨慢慢长好,恢复期内,医生会定期检查骨愈合情况。
五、植骨有几种方法?医生怎么选?
很多患者会问:“医生,植骨的方法有哪些?是怎么选择的?”其实植骨并没有统一的“补法”,医生会根据您的骨量、缺损情况和位置来选合适的方法。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植骨方法:
1.骨粉填充+覆盖膜(GBR引导骨再生)
适合缺骨量较少的人,操作简单,恢复较快。
2.上颌窦底提升术
对于上牙后部骨头较低的患者,医生会提升上颌窦底部,然后填充骨粉,增加骨量。
3.块状骨移植
当骨缺损较严重时,使用自体骨块“修复”缺失的骨头,效果更稳固。
4.即拔即种+植骨
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医生可以在拔牙的同时进行种植和植骨,一次性完成,节省时间。
医生会根据您的口腔检查和影像资料来设计最适合的植骨方案。
六、一定要植骨吗?能不能直接种?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植骨。如果您的牙槽骨条件良好,医生可以直接进行种植;但如果骨头太薄、太低,医生还是需要植骨来确保种植体稳固。因此,植骨是为了让牙种得更稳更久,不做植骨可能会导致种牙失败。
七、植骨≠风险高,反而让种牙更安全
有些人可能觉得植骨增加了手术风险,其实不然。现在植骨的材料成熟,手术技术规范,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植骨不仅不增加风险,反而能降低种牙的失败率。就像房子需要打好地基,牙齿也一样,植骨能为后续的种植提供更好的基础。
八、这些情况请早做检查,别等骨头“退光了”
如果您属于以下几类人群,请尽早找专业医生评估:
1.缺牙超过1年;
2.准备做全口或多颗种植;
3.曾有牙周病史掉牙的人;
4.上颌后牙缺失;
5.外伤或手术致颌骨缺损。
越早评估,骨条件越好,医生也能根据您的情况,选择最适合您的种植方案。
种牙前,医生建议植骨,不是为了“坑人”,而是为了打好地基,让牙种得稳、住得久。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了解植骨的必要性,不再感到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