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红可“批发”
演绎的将是套路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22日
□刍语
“让孩子学一句台词要重复几十遍,一个舞蹈动作不标准就得跳一整天。”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的分享,揭开了“儿童网红”光鲜视频背后的工业化生产链条,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儿童网红”的广泛讨论和思考。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仅从这一角度看,孩子为了一句台词反复练习几十遍,为了一个舞蹈动作练习一整天,有什么不对呢?不都是为了在镜头前展示最完美一刻吗?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孩子展示的是真实的一面,确实无可厚非。但如今网络上的各类“记录萌娃日常”视频,所记录的根本不是孩子的日常。看似天真烂漫的内容,有不少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儿童网红”批量生产。
也就是说,一些所谓的“记录萌娃日常”视频,实际上是家长与MCN机构在以孩子为工具,借“记录日常”之名,行“欺骗大众”之实。不仅如此,其背后甚至有一整套工业化生产链条,孩子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被各种“锚具”固定在传送带上,一步步被推向前去加工、塑形、打包、发货,最后推上市场,赚取利润。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被大人教唆着去演绎虚假的“日常”,无论有多少堂而皇之的理由,其实质都是在摧毁孩子的童年乃至今后的人生。这样的行为,应当加以禁止。
一条生产线,如果生产的是名不副实的产品,无论其产出的是什么,其实质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生产线必须严厉查处,关停整改,相关的产品必须下架、退市。
当网红可“批发”,演绎的将是套路。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这样的“网红”生产线,不仅把魔爪伸向孩子,还伸向了老人、助农、食品安全等诸领域。比如去年乐山的“果农卖惨”系列视频,随着警方深入侦查,一条无底线卖惨、博流量获利的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乱象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其中,自导自演式造假是整治重点之一。公安部也连续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对“自媒体”运营人员摆拍造谣等利用网络谣言吸粉引流、非法牟利等行为进行整治。
“记录美好生活”,这本是短视频深入人心的口号,而一切的美好,皆源于真实。我们排斥的不是商业运作下的各种产业链,而是那些专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线。期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更加健全,相关部门的打击整治更有力度,让我们的网络环境更加清朗。
(来源:《广西日报》2025年5月21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