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时评

05版:时事

06版:时事

07版:桂林故事

08版:专题

返回 2025年05月20日

桂林甑皮岩古窑陈设艺术陶瓷制造中心艺术总监、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许煜红:

紫砂匠人跨越双城的古今对话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20日     

  ▲许煜红沉浸在制作紫砂壶中。 记者陈娟 摄

  ◤许煜红小心翼翼地将“广西工匠”纪念杯摆放到工作室。   记者陈娟 摄

  ▲许煜红作品《岁岁丰年》在第四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百鹤金鼎奖。 (受访者供图)

  ▲许煜红作品《远古的呼唤》获得2023广西工艺美术作品等次认定一等次。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娟
  今年4月,自治区总工会公布新一届“广西工匠”名单,不久前获评2024年度“桂林工匠”的桂林甑皮岩古窑陈设艺术陶瓷制造中心艺术总监、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许煜红,凭借卓越技艺与创新精神再一次荣耀登榜。这位在紫砂艺术领域深耕三十余载的匠人,用双手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以匠心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当代篇章,在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潜心淬陶三十春——
  从紫砂故里到双料成器的匠脉传承

  工匠精神,既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也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还是“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许煜红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制陶领域不断深耕,创作出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在日前举行的“点赞闪耀‘匠星’ 致敬时代追梦人”——2024年“广西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中,许煜红带来的作品《岁岁丰年》惊艳众人。
  发布会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部视频短片带领大家穿越到12000年前的漓江畔,寻找那里埋藏着的甑皮岩陶器的文化基因。时光荏苒,古陶基因不仅传承万年,也在许煜红这样的现代匠人手中焕发新生。
  “烧五窑才成一器,这把茶壶用甑皮岩的双料陶土精心制作而成,采用古法龙窑柴烧,每一次烧制,火候、时间的把控都至关重要,稍有偏差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许煜红凭借着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多年积累的经验,让《岁岁丰年》最终荣获“百鹤金鼎奖”,这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倾注。
  1972年出生的许煜红,成长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这一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幼时母亲离世,她由姑姑许成权(紫砂名家朱可心的嫡传弟子)抚养长大。长期的耳濡目染,紫砂泥的温润质感与匠人的专注精神,早早融入了她的生命。1989年,许煜红进入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师从顾惠君、汤鸣皋等大师,学习造型设计与雕塑技艺;1991年,她又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在潘春芳等陶艺泰斗的指导下,不仅精进了技艺,还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做壶如做人”,这句常常挂在姑妈嘴边的话,也成了许煜红的人生信条。“做壶一定要一丝不苟,来不得半分轻慢,任何小疏漏都会在烧制后显露无遗,手艺人绝不能败在手艺上。”
  许煜红虽然留着一头利落短发,但江南女子独有的温婉娴静、端庄持重的气质却分毫不减。三十余年间,她将古典的传统追求与现代审美巧妙统一并融会贯通,艺术研究与创作水平得到广泛认同。她的作品,既有玲珑秀美的外观造型,又有着古拙质朴的内涵寓意;既有色彩与光亮的视觉大观,又有选题与立意的文化考量,往往给人以沉稳大气、典雅精巧、朴而不俗的美感。她的力作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其中《缘》茶具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设计与创新评比中获金奖,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永久收藏;茶具《远古的呼唤》荣获2023广西工艺美术作品等次认定一等次;茶具《岁岁丰年》荣获第四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金鼎奖。
  古窑新火续文脉——
  桂林古陶纹与宜兴技法的当代对话

  “我第一次在甄皮岩看到那些布满气孔的陶片时,很震撼也很感动。”回忆起初见桂林甄皮岩古陶的情景,许煜红依然难掩激动。正是这份震撼与感动,让她毅然选择来到桂林,这一待就是14年。
  在桂林甄皮岩古窑陈设艺术陶瓷制造中心内,打泥片、拍身筒的声音清脆悦耳。许煜红站在展厅中央,手指轻轻抚过一件仿古陶罐上的绳纹,感慨地说:“万年前,甄皮岩的先民们捏土为器;如今,我们要让这些纹路重新焕发生机。”她拿起一把紫砂刻刀,在尚未干燥的陶坯上精心勾勒出象山的轮廓,宜兴的薄胎技法与桂林的山水神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古老的陶纹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许煜红不断探索创新。制造中心的智能电窑发出嗡嗡的响声,释放着滚滚热浪。许煜红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茶盏,只见釉面的结晶如同溶洞中的钟乳石般闪耀着光芒。“这是‘岩溶釉’,是利用宜兴紫砂的窑变工艺改良而成的。”她将茶盏对准光线,桂林喀斯特地貌那层层叠叠的独特肌理,在釉色中若隐若现。
  在工作室,来自宜兴的紫砂泥与桂林的高岭土静静地进行着陈化。许煜红捧起一捧混合泥料说:“两种泥土需要充分‘醒’够,这就如同文化的融合,需要时间的沉淀。”她双手稳稳地压住泥凳上的转盘,随着旋转,壶身渐渐呈现出龙脊梯田般的韵律。“当年在宜兴学艺时,师傅说‘壶中有天地’;如今在桂林制陶,我们要让天地融入壶中。”这种将地域特色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创新尝试,让她的作品别具一格。
  许煜红还积极推动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制陶的魅力。作为桂林市引进的高级人才,她打造了集陶瓷文化研究、技艺传承、艺术展示与教育推广于一体的桂林甄皮岩古窑陈设艺术陶瓷制造中心。
  “放松手腕,让泥土带着你的手运动。”在中心工作室里,许煜红耐心地指导学生制作陶器,手把手传授拍打、塑形技巧。在许煜红的带领下,团队开展系统性田野调查,深入桂林的各个角落,走访当地老人,查阅大量古籍资料,梳理桂林地区古陶瓷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流派及工艺细节,为“甄皮岩万年陶”的保护与复兴奠定学术基础。中心还设立开放式陶艺工坊,年均接待高校研学团队超2000人次,并与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发非遗实践课程,培养青年陶艺人才。
  从宜兴到桂林,许煜红以紫砂为媒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双城陶路”。正如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所说的:“工匠的手掌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应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