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 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
全力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突破
——桂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综述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07日
□本报记者 周绍瑜
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嘱咐要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赋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保护好桂林山水、建设最宜居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等新使命新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再次对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出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2021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以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统筹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层次开放、高水平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力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全力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持续完善保护机制。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深入开展“两个保护”专项监督,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创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和指数报告,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二郎神”民兵分队、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保护桂林山水的新格局。
强化系统治理。坚持“三统”管理漓江、突出“四治”治理漓江,严格落实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新建项目全线退距300米,统筹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漓江核心景区25处跨江电缆和通讯线缆全部拆除,1210张游览排筏全部完成“油改电”,让漓江江面安静、天空洁净。以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坚决态度,抓好漓江支流消劣返清和漓江流域环境风险点问题整改工作。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漓江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桂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区唯一城市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突破
坚决扛起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政治责任,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面实施《规划》。设立市委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建桂林市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局,梳理谋划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三张清单”,编制印发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指引,举全市之力推进《规划》实施。
加快推进标志性引领性项目。统筹实施总投资3400亿元的110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和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两重”“两新”项目626个、总投资960亿元。靖江王府及王陵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桂林新国际会展中心建成运营,古宋城文化休闲街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长塘水库工程、总投资113亿元的桂林(龙胜)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龙胜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瑶族油茶习俗”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持续做好“文旅+百业”文章,文旅产业发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雁山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累计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4A级以上景区48家,数量均居全区第一。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焕新升级,连续举办三届年轻态国际化的桂林艺术节,获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2024年接待游客1.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27.89亿元,分别增长12.47%、11.97%。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临桂新区“山环水绕”新城格局基本成型,成为城市新中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超600亿元,“三环十射九联”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格局基本形成,“桂林123出行交通圈”基本实现。桂林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全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入围国家第二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城市。
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抓产业稳增长。
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2024年工业投资增长26.1%、排全区第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桂林深科技产值超120亿元、实现我市百亿元工业企业零的突破;获评广西链主型龙头企业9家,入选广西民营企业100强11家;输变电产业集群被评为国家级产业集群,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数量占全区三分之一。(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