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01版:头版
02版:重走长征路
03版:综合新闻
04版:时事
01版:头版
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会谈
“技能中国行2024——走进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
和2024年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在桂林开幕
王维平周家斌王晓君分别致辞 黄伟京眭国华费志荣出席
桂林成为广西唯一实现产业园区科协组织全覆盖地市
眭国华会见来桂院士、
高技能领军人才
今年我市林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250亿元
第15届“红铜鼓”中国—东盟
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在桂林举办
全州:
冬闲田不“闲”
“重走长征路”全州段
第二日活动顺利进行
02版:重走长征路
红色精神代代传 桂北大地处处歌
03版:综合新闻
自治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桂林开赛
象山区召开党外知识分子
联谊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2024年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卫生专场交流活动在桂林举行
2024年桂林·平乐柿子产销推介会举行
资源县举办
金秋招聘月系列活动
张锡良书法工作室走进
广西(桂林站)书法作品展开幕
灵川:“带押过户”服务再升级 解锁不动产登记新模式
“薪火相传——漓江画派二十年·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研讨活动在桂林美术馆举行
临桂城管局开展
垃圾分类主题党日活动
04版:时事
发布《军队装备保障条例》
秉持亚太合作初心 打造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会谈
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海军将首次组织实装
参加第十五届中国航展
10月份PPI环比降幅明显收窄 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教育部:将为意大利高校提供
百余个学生来华交流名额
我国成功发射
航天宏图PIESAT-2 01~04星
返回
2024年11月10日
红色精神代代传 桂北大地处处歌
——“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全州段第二日活动见闻
桂林日报 2024年11月10日
▲参加“重走长征路”的少先队员向红军烈士敬礼。 记者何平江 摄
▲在行进途中上一堂党课,聆听一段长征历史。 记者何平江 摄
▲“重走长征路”全州段活动第二天一早,队伍集结准备出发。记者何平江 摄
▲队伍行经安和镇龙井村。该村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何平江 摄
▲队伍经过安和镇文塘村。该村种植的高品质芋头即将丰收。记者何平江 摄
踏上的是当年的长征路 接受的是红色精神洗礼
11月9日一早,在全州县石塘镇政府文化广场,来自桂林福达集团、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桂林市第一中学,以及全州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新联读书会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等共计200余名队员接过接力棒,开始了“重走长征路”全州段第二日活动。此次活动路线共计12.5公里,以石塘镇政府为起点,经过石塘镇、安和镇,最后抵达凤凰镇。
由于正逢周末,队员中有不少年轻的学生,使氛围显得格外活泼。来自桂林市第一中学的李同学告诉记者,能够来到在历史课本上提到的地方,这让她心里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课堂上老师教过我们,长征精神是红军先烈们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伟大精神财富,现在可以身临其境地重温历史故事,我特别高兴。”
一名来自福达集团的队员激动地表示,自己参加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历史课,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讲起来的是故事 留下来的是精神
队伍到达石塘镇仁金村委杨梅山战斗遗址。这里松柏环抱,植被葱郁,一派静谧。大家停下脚步,认真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听着红军将士们在杨梅山村的芭蕉山奋勇作战的故事,看着身边的草木山石,众人眼中多了几分肃穆。
据了解,石塘古圩距离全州县城24公里,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集结地、补给站和宿营地。
红军在石塘圩上住了六七天,其间不扰民,不动老百姓一针一线,在街上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唤醒当地民众。石塘镇一批放牛娃和青壮年跟着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12月1日上午,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渡过湘江,红八军团一部分在杨梅山进行埋伏阻击,与追赶的桂军展开激战。敌我双方多次发生肉搏战,阵地几度易手。12月2日红八军团渡过湘江后整理部队,剩下不足1000人。
2019年,根据中央部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全州县决定在杨梅山设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斗遗址保护点。遗址保护点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石塘镇也因此成为全州县第一个完成遗址建设的乡镇。
继续前行,队伍行至安和镇文塘村。红34师文塘后龙山突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抬眼看去,文塘小学门前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文塘后龙山突围战旧址纪念碑。此处是红34师政委程翠林牺牲之地。担任全军后卫而被截断在湘江以东的红34师,在文塘牺牲约三千人,仅剩一千余人。
“家中长辈回忆,那时,飞机在天上转来转去,炮弹的爆炸声吓得老百姓到处躲。”一位马姓村民告诉记者,他家的祖辈曾经收留过两名负伤的红军战士,“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从来不做欺负百姓的事儿。大家发自内心地觉得亲切,觉得应该保护他们。”
队伍经过安和镇大塘村委龙井村。该村生态环境优美,有龙井溪、龙井潭、飞龙树及古树古墓等景观。村中有一处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大门上方一块牌匾写着“红军长征宿营地”,这里是龙井村的祠堂。
1934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红三军团从石塘方向进入安和镇青龙山村,并在该村的蒋家祠堂成立作战指挥部,彭德怀在此坐镇指挥战斗。这支队伍后经太平村委至大塘村委龙井村、大塘村,并在龙井村的祠堂作短暂停留。
做起来的是产业 美起来的是日子
跟随“重走长征路”的队伍,经过全州县石塘镇、安和镇的众多乡村,记者不仅看到了各种蓬勃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还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景象。
生姜是石塘镇的一张颇具代表性的农特产“名片”。每年从8月份开始,石塘镇不少乡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都忙着挖姜、洗姜,一派忙碌景象。
味辣、皮薄、肉嫩、鲜脆是石塘生姜的特点,每年上市都热销一空,甚至远销湖北、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的引入,石塘生姜从产量到质量都有了提升,也辐射带动了安和、两河、凤凰、才湾等周边乡镇进行规模化种植。
目前,全州县生姜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年产量6万多吨,年产值达5亿元。生姜,已成为全州县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安和镇文塘村“都庞香芋”核心种植示范区,1.8万余亩的香芋正迎来采收期。广大种植户在忙碌中享受着一年的丰收“好钱景”。
据了解,安和镇香芋从2005年开始进行绿色、生态、优质、高效、规范化种植。截至目前,安和镇文塘村“都庞香芋”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全镇5000多户农户从事香芋种植行业,香芋种植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56.02%。从2019年开始,安和香芋年总产值连续4年超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48.63%,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稻田里可以乘坐小火车观光,太有意思了!”队伍行进至安和镇龙井村,一辆红色的田园观光小火车格外引人注目。龙井村以一种农旅融合的美好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
龙井村位于全州县安和镇北部,整个村庄依山傍水,集色、奇、灵、秀于一身,植被繁茂生态良好,曲径通幽环境优美,有“小九寨”之美誉。除了优质的生态资源,龙井村还有很多红色历史遗迹。
近年来,龙井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规划设计出青龙山村至龙井村“红色教育”精品路线,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为了让优质生态和红色资源有机融合,龙井村还通过多方投资修建并完善了桥梁、休闲凉亭、观景台、文化广场、沿河休闲步道等基础和旅游服务设施,并对村内部分区域进行整理和绿化美化。龙井村还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田园观光小火车”、规模化紫米种植等项目。
据龙井村党支部书记龙智明介绍,该村从2016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近10万人次,极大地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
记者从安和镇政府了解到,截至2024年10月,龙井村今年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余元,为开展民宿、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等产业的村民带来经济收入超120万元。
“农文旅”结合不仅让龙井村的村民鼓起了“钱袋子”,还让他们过上了甜美的生活。记者看到,村内道路整洁,新房子错落有致,往来小汽车络绎不绝。看着“重走长征路”的队伍前来,村民们搬出了各种特色农产品展示和销售,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产业做起来,日子美起来。记者坚信:这,正是无数曾经过此处的红军战士,最想看到的景象……
龙井村党支部书记龙智明:
村子美了百姓富了
长征路上的变化令人欣喜
长征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每一位参与此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的队员,在重温这段革命历史的同时,都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次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那便是看到长征路线上的村子一个个都变得更美了,见到村民们的生活状态都更加好了。
过去,红军沿着林间小道,走过全州的一个又一个村寨;如今,我们这些后人重走长征路,看到的是百姓安居乐业,村子整洁美丽。不论从哪个村口望去,看到的都是大片良田,家家户户住上了气派的小楼,不少村民家停着小车,村头的老树下,老人们含饴弄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村子里,青年们有的走出去展翅逐梦,也有的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时代不同,但是长征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是当年无数红军烈士用热血和牺牲换来的,也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好政策、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拼搏奋斗的结果。相信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大家会更加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工作中,老百姓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记者阳聃甫 整理)
2024/11/10
重走长征路
目录
期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