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
全力推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17日
(上接第一版)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坚持山水城市理念,实施“红、绿”景观通道等一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做到“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实施城市更新试点,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抓好“畅通缓堵”工程等项目建设,桂林入围国家第二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城市、全国第二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名单。健全城市公共服务、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运行广西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9处山水街巷公园,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休闲圈”“15分钟旅游圈”,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成为“联合国人居奖”全国唯一获推荐城市。
开放合作开辟新局面。新增恢复国际航线5条,境外游客今年有望恢复至百万人次。成功举办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区,连续三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额排全区前列。深化与国际国内友城交流,加强与北京西城区、深圳南山区合作,与遵义、延安等8市共同发起成立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城市联盟,桂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代不负奋斗者。
桂林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行动,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正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
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秋日桂林,天空一碧如洗。青山环抱下的漓江,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画卷。
桂林这片美丽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尤其是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深情地叮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桂林实践之路的精准指导。
桂林市坚定不移把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国之大者”,全力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念好“山水经”,吃好“山水饭”,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好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桂林实践之路,让这“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以最美丽的容貌、最优美的生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漓江这一人间美景永葆清澈、永续流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连续三年等级为优,空气质量优良率改善幅度排全区第三,地表水水质排全国前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会仙湿地,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通过第一次十年评估。
持续健全保护机制。深入开展“两个保护”专项监督,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漓江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连续三年举办系列活动。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创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建立定期发布机制。率先在全国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二郎神”民兵分队,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保护桂林山水的新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新建项目全线退距300米,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纯电动游览排筏建造全面完成,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水环境质量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稳居全国前列,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构建具有桂林特点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我市作为全区唯一城市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在我市成功交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桂林山水之美,美在生态,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共生。
今日之漓江,山清水秀生态美,绿色发展成果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后,报之以琼瑶的是漓江两岸迎来了“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发展新局面。漓江流域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文章越做越活,生态产业、文旅产业方兴未艾。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向世人展现着中华大地的秀美奇绝。
民族团结,绘就和谐新画卷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表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象山区政府、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村民潘保玉分别荣获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象山区政府作为模范集体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这是自1988年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以来广西首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象山区颁奖。
山水多娇,民族多彩。桂林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全市总人口540万,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万。壮、汉、瑶、苗、侗、回6个世居民族与其他各族同胞一道,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在秀甲天下的山水间,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设“五个家园”,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团结奋进。桂林市540万各族儿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凝心聚力,和谐共融,不断推动桂林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市10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新“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园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桂林七星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获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批示,七星区辰山社区被国家民委列为首批全国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共荣共生,相互守望。
当漓水碧波上刮起“最炫民族风”,桂林540万各族群众心里也泛起了阵阵涟漪与暖意。桂林市各族人民把民族团结扎根于心、见诸行动,在脱贫攻坚、应对自然灾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实施“三大振兴”战略等方面携手同行,团结互助。
同心不以山海为远,同德方能生死与共,同行必将共创复兴。
无论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个也不能少”还是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年多来,桂林市用心用情交出了一份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的厚重答卷。桂林市各族群众同心同德、携手同行,民族团结和谐之花绚丽绽放,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奋斗铭刻历史,奋进开拓未来。
桂林市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全力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全面推进桂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