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特别报道

返回 2024年09月16日

中秋送祝福 字字真情 句句暖心

桂林日报      2024年09月16日     

  ◤“可可小爱”品牌创始人王羽潇(左)和丈夫西蒙。   (受访者供图)

  ▲帅立功和他创作的《象山水月》。 记者陈静 摄

  ▲林志捷   (受访者供图)

  ▲罗宁娜   (受访者供图)

  ▲李红杨   (受访者供图)

  ▲颜宾   记者苏展 摄

  ▲李天湖    (受访者供图)

  ▲韦健   记者蒋璇 摄

  ▲手捧着“玉兔”造型面塑作品的周林泽。   记者蒋璇 摄

  ▲周锦珊   (受访者供图)

  ▲今年中秋假期,于伍生和同事们在岗位上守护大家的平安。 记者陈静 摄
愿美好事物如天上明月,如期而至
□王羽潇(“可可小爱”品牌创始人)

  作为一个从异乡到桂林的创业者,每逢中秋便免不了思绪飞扬。
  我来自重庆,我的先生西蒙来自澳大利亚。十多年前,我们来到桂林创业,这座城市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和帮助,让我们在这里展开梦想画卷。
  桂林这座城市,紧凑而精致,风景如仙境,美好宜人,是我们做文化创意的灵感源泉。初到之时或有迷茫,一番历练后,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这里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此心安处是吾乡,桂林早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扎根在这里,继续追梦之旅。
  又是一年中秋节,我和先生在美丽的桂林,遥祝家乡父母亲人健康快乐,同时也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定幸福。愿美好事物如天上明月,如期而至。欢迎更多的海内外朋友,来体验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
  (记者张苑 整理)

祝大家一年一中秋、一家一团圆
□帅立功(桂林旅游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一千年前,蓟北处士在游历桂林时,被象山水月的奇观打动,在水月洞石壁上写下了这篇名作《和水月洞韵》。象山水月打动的何止蓟北处士,这座出水不过55米高的小山,也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这幅《象山水月》展现了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天上月、洞中月、水底月“三月”争辉、交相映衬的场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在我心中,象鼻山是中秋赏月的最佳之选。踏着古人的足迹,驻足江边,迎风赏月,你会发现在青山秀水的映衬下,圆月显得更加清透和明亮,山间清风流转,江面月光流动,水中月影妩媚,还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为此我还创作一首诗:“十五象山月中秋,天月山月水月通。忽然一阵桂花雨,满城香在无言中。”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约而至,让我们将心中的思念牵挂满满地寄托在这一轮明亮的月亮之上,祝大家一年一中秋,一家一团圆!
  (记者陈静 整理)

无论身在何处
家乡始终是我魂牵梦绕之地
□罗宁娜(中国煤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悠悠千里梦,依依故乡情。值此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在这里向桂林的父老乡亲,以及在外打拼的桂林籍朋友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回家乡过中秋节。尽管我长期生活工作在外,但深知,无论身在何处,家乡始终是我魂牵梦绕之地,家乡的亲人始终是我心上的牵挂,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始终是我最殷切的期望。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将尽己所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艺术的方式讲好桂林故事,多唱宣传家乡桂林的歌曲,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苏展 整理)

愿世间一切美好常驻这片人间仙境
□颜宾(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国家一级作曲)

  “月亮粑粑,踩着瓦渣,一跤跌倒,怪我打它……”每当看到明月高悬,就会想起小时候在桂花树下,奶奶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地哼着这首不老的童谣《月亮粑粑》。
  月亮对于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是圣洁的精神图腾,似温润恬静的佳人,是与故乡感情维系的媒介,照亮着游子归家的路。月是故乡明,三花酒最香,米粉解乡愁,桂树披金装。又是一年中秋节,遥祝家人朋友衣食无忧、身体康健,老家风调雨顺、安好吉祥,愿世间一切美好常驻这片人间仙境——山水桂林。
  (记者苏展 整理)

月光所照 皆是故乡
□韦健(桂林市家具建材协会会长、亚洲国际建材家居大市场总经理)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柳州仔韦健选择留在桂林。如今,他在这里已生活了20年。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在韦健眼中,桂林是一个有颜值、有气质、有底蕴的城市,它让远方的来客可以收集生活中的灵动诗意,让归家的游子可以从疲倦中抽离。这里不仅有“老桂林”传续着历史文化名城的烟火气,还有更多的像他一样的新市民在漓江之畔安家落户,圆梦桂林。
  中秋佳节至,明月洒银辉。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他代表桂林市家具建材协会给桂林的家人们送上中秋祝福,愿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记者蒋璇 整理)

多想世界没有战争 多想人间没有纷争
□周锦姗(桂林原创音乐人)

  “月亮月亮,多少人把你遥望;月亮月亮,多少人把你向往……”这是我十年前的中秋夜,看着天上的明月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一首歌——《月亮》。每逢月满中秋,我都会抱着吉他弹唱起这首歌。一种宁静、美好的思绪就涌上心头。
  今年的中秋佳节将在穿山公园的中秋诗词音乐会活动中再次演唱这首歌。这是我第一次在桂林山水间,在皎洁的月光下,在中秋佳节,面对家乡父老唱出我的心声。我想借这首歌的歌词为世界,为桂林,为桂林市民送上我的祝福——“多想世界没有战争,多想人间没有纷争,多想爱人没有离分,多想孩童永远天真……”
  (记者张苑 整理)

回故乡过中秋 思乡情更浓
□林志捷(首批“京桂文旅智库”专家、《半壁民国一碗粉》作者)

  我头脑中关于桂林八月十五最美好的记忆,一个是餐桌上会有一道黄焖鸭。小把爷拍手唱着童谣:“鸭鸭鸭,嘎嘎嘎,八月十五拿来杀!”另一个是外婆做的柚子灯。把柚子皮切成白色小块,用牙签重组成圆球,中间用小碟子装茶油棉线,点亮了挂屋子中间。把灯熄了,天高头的月亮就进屋里头来了。窗外月冷,屋里“月”暖,还飘出淡淡的柚子香,几爽神呢。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我会在桂林过八月十五——这是我离开家乡二十四年后,头一回在屋里头陪老母亲过中秋。每逢佳节游子倍思乡,身离家乡越远,心却贴家乡越近。
  漂泊在外,还好有一口乡音缓解浓浓的思乡之情。人是生存在方言体系里的,我希望新一代桂林人把我们的桂林话、传统节日和地方习俗传承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从哪里来”的鲜活痕迹。祝大家中秋团圆!
  (记者韦莎妮娜 整理)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家乡月圆
□李红杨(前中国艺术体操队运动员、
西班牙布兰卡·索托国际艺术画廊主理人)

  我从小就喝着漓江水,在象鼻山脚下长大,是地地道道的桂林姑娘。十岁时我离开家乡,开启了我的艺术体操职业生涯。我在南方北方、国内国外六座城市居住过,但我最熟悉的仍旧是家乡的美食,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节庆氛围。
  今年中秋,因为工作关系,我在万里之外的西班牙度过。我想起也是十年前的中秋节,我踏上了前往海外留学和工作的道路。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我每每认识一位新朋友,都会忍不住地向他介绍我的家乡——美丽的桂林。大家对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赞叹不已,对桂林本地的美食也充满了好奇。
  我先生是西安人,我与他在西班牙相识、相恋,2020年的中秋我们订婚,之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我的影响下,先生全家都很喜欢桂林的美食。到了节庆,我们都会很有仪式感地吃时令食物,春节的甜年糕和咸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而且每次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吃桂林米粉、喝油茶。在我的影响下,先生全家都对油茶上了瘾。这也许就是家乡对我的意义——走遍万水千山,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月圆。
   (记者韦莎妮娜 整理)

故乡水月入梦来
□李天湖(配音演员,央广电台文艺之声《朗读者》节目嘉宾)

  从2011年开始,我进入了桂林和北京“双城记”的人生模式。一有机会我就会回家过中秋。
  在异乡的中秋,难免对月感怀。记得儿时中秋节,合家围坐,谈天说地,待皓月当空,碧天如水,大人就开始切月饼。那时候五仁不受待见,小孩儿都对莲蓉蛋黄情有独钟。切开一看是双黄馅儿的,我会兴奋得叫起来。
  中秋节,应有诗词相伴。五年前,我开始做一档构思了很久的睡前声音节目《诗词入梦》,从最喜爱的唐诗宋词开始,让听众“临睡枕唐诗,宋词入梦来”。现在这个节目的播放量已经超过5000万次。在中秋诗词中,“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美好意象。而我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象山水月、榕湖的日月双塔。它们总会在寂静的夜里进入我的梦乡,让我拾起散落在岁月缝隙中的记忆。
  (记者韦莎妮娜 整理)

祝愿大家的生活
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周林泽(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桂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在桂林,与家人、亲朋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常,这就是最幸福的事。”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周林泽认为,中秋节是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由于每个人的体验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地区都有差异,但是它承载着情感、历史与文化,它能够唤醒我们每个人相同的民族记忆。节日凝聚着国人美好的情感,团聚、温暖、良善、博爱……在桂林这样一座充满温度,充满童趣,充满浪漫的城市,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嫦娥奔月……民间美好的传说孕育出美丽的节日氛围。为此,周林泽特意做了一个“玉兔捣药”造型的面塑作品。“玉兔捣药”,捣去灾祸人健康。他希望以此祝愿大家的生活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记者蒋璇 整理)

以实际行动守护大家的“团圆”
□于伍生(2021年“最美基层民警”、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传承着中国人渴望团圆美满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当月光洒在桂林的山山水水间,广大公安民警辅警默默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守护大家的“团圆”。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至,皆是守护。对于我来说,虽然祖籍湖南,但早已把桂林当做第二故乡。今年中秋正好是我值班。和以往一样,没有准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但看着群众过节的笑脸,我觉得我们的坚守值得,辖区平安值得。
   (记者陈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