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让市民住院、吃药都便宜了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0日

▲桂林在全区率先实现医保“刷脸”支付服务,目前已经覆盖我市三甲医院、各县(市)人民医院等24家医院及药店。图为市民在南溪山医院挂号收费处排队交费。

▲医保“刷脸”支付服务为市民就医提供了更多便利。
□本报记者周文琼 文/摄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盆腔囊肿的微创手术,总共花费12000多元,我自己最后只掏了2000元。现在只要买了医疗保险,看病很有保障!”市民莫女士道出了很多病患的心声。住院总费用降低、自付费用降低、住院时间减少、买药更便宜了……一系列医保改革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老百姓住院明显感觉费用要比以前低,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最直接的影响。市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DRG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形象地说,就是给疾病“分班”并根据不同班级“因材施教”,医保局对于同一个班的成员发放相同的“助学金”,把一个病组所需要的各种费用加在一起“打包付费”。
患者住院期间,需要承担检验检查、药物、医疗耗材等费用,在传统的支付方式里,这些费用由患者自付和医保支付——医院使用了多少钱,医保按比例报销后,剩下的就由患者自费支付。DRG支付方式则是在参保患者住院过程中,无论做多少检查、用多少药,医保基金向医院支付该疾病所在分组的医疗费用不变。假如A医院和B医院同为三甲医院,在治疗同一疾病时,A医院用了8000元,B医院只用了6000元,医保则向这个分组拨付7000元。亏损的费用由医院自己承担,结余的费用医院可以留用。这种方式可以倒逼医院控制成本、提质增效,采用最精准的操作和合理的药品治疗病人。“以前个别医生在开药时可能会加上一些可开可不开的药品,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市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另外,我市将药品集采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共有782个药品和79类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在我市落地执行,集采药品、耗材进入“提质扩围”阶段,品种不断增加,价格平均降幅达50%。如此一来,医生会优先选择国家集采药品,费用就减少了,患者自费负担也相应变小。
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我市于2020年在三甲医院以试点推开的方式,逐步推进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2022年实现全市有住院资质的定点医疗机构DRG付费全覆盖。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降幅达15.44%,个人费用负担降幅达9.99%。
为满足谈判药品、门诊单列药品、慢性病用药供应保障以及患者临床使用药品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我市建立和完善了药品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拓展参保患者购药和报销的渠道。简单说来就是,过去一些药物只能在医院购买,如今这些药物老百姓可以在药店买到,且这些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进一步便利参保患者用药购药,更好满足参保人的多样化用药需求。在降低老百姓用药费用的同时,新药也以更快的速度惠及患者,比如治疗癌症的仑伐替尼、吉非替尼以及治疗罕见病的诺西那生钠等药品,患者通过“双通道”渠道能够更加便捷地购买到。自实行药品“双通道”管理以来,纳入“双通道”管理的零售药店及药品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全市共开通“双通道”零售药店31家,近4000种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
在慢病方面,门诊特慢病种数量从29种扩大到38种,同步扩大门诊慢性病的用药目录和诊疗范围,病种的基金年度限额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各种恶性肿瘤、肾透析、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三种医疗费用负担重的病种,年度限额有了大幅提升。例如,恶性肿瘤最高报销额度从最初的3万元,调整至合并住院计算年度支付限额,即居民参保患者最高为23.8万元、职工参保患者最高为46.3万元。同时,扩大门诊单列统筹支付药品目录(含部分罕见病用药),从36种提升至72种,使患者能在药店便捷购药的同时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另外,我市还扩大了支持生育的医保支付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如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产前检查费用和分娩镇痛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产妇生育痛苦;将“取卵术”等9类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简化生育津贴支付流程,参保女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生育医疗费用后,有关生育信息经医保信息平台推送至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参保单位及职工无须再向医保经办机构申报生育津贴,实现了生育津贴“免申即办”。
2024年5月1日,桂林在全区率先实现医保“刷脸”支付服务,医保“刷脸”支付已经覆盖我市三甲医院、各县(市)人民医院等24家医院及药店。该项措施不仅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是医保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又一积极实践,将有效防止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市医保局将持续优化“刷脸”支付在医保就医结算中的应用,下半年还将投放1000多台“刷脸”设备到各定点医药机构,让广大市民群众享有更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