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沈丰明的艺术人生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13日


▲《毛主席到广西》 197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画报发表

▲《漓水春风客舟轻》 1975年上海人美出版

▲《刘三姐》(电影海报) 南宁电影制片厂约稿
□力子
画家简介
沈丰明(童年时名为沈福明),浙江海盐人,1935年10月出生,195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早期会员。曾任广西装潢设计委员会主任、桂林市美协副主席、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出版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到工农兵中去》《做红色接班人》《备战备荒为人民》《漓水春风客轻舟》《1958年毛主席到广西》等。这些作品相继为中国美术馆、国家对外文委等机构和上海、天津、南京、广州、广西的多家出版社和多家艺术公司收藏和出版。2004年正式出版大型画册《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退休后更是笔耕不辍,创作甚丰。沈先生的创作理念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不跟风,站稳脚,求变化。尊重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主张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纽约东方画廊、日本熊本展馆、新加坡展览馆等地展出。
清晨的桂林市中心三多路车水马龙。在车流中,人们常见一个头戴礼帽的老头儿骑着电动车,穿过市区,往桃花江方向去。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名画家,姓沈名丰明,虽年事已高,仍精神矍铄。他的故事精彩且传奇,从浙江海盐到上海再到广西桂林,近一个世纪岁月流转。其艺术人生,一步一个脚印。他的每一幅画作,都贴近时代脉搏,折射着共和国历史的印记。
为家庭团聚与桂林结下不解之缘
沈丰明与桂林的缘分,要从几十年前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末,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沈丰明夫人,响应祖国建设西部的号召,主动申请到广西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后在桂林市建委副主任岗位退休。
沈丰明与夫人是中学同学,伉俪情深,在两地分居多年后,为了正常家庭生活,37岁的他毅然放弃了在上海优渥的专业画家工作,奔赴广西,从此与桂林结下不解之缘。他的两个女儿也在桂林的青山绿水间长大。
虽然沈丰明离开上海,失去了上海的发展空间,但山清水秀的桂林和广西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给他打开另一扇窗。沈丰明也渐渐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工作之余,他背着画板,跋山涉水,采风写生,足迹几乎走遍了八桂大地,为日后创作出许多以广西和桂林为题材的优秀的画作奠定了基础。
到桂林后,沈丰明先后在桂林市轻工局、桂林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和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工作,曾任广西装潢设计委员会主任、桂林市美协副主席,他把美术创作生涯中最好的时光留在了桂林。
从浙江海盐北大街走出的画家
沈丰明祖籍浙江海盐。这是一座千年古城,从古至今,2000多年岁月变迁,海盐的名字一直没变。海盐隶属于浙江嘉兴,位于钱塘江杭州湾海畔,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
海盐是座宁静的小城,一条清澈的塘河穿城而过,小城边有条老街——武原镇北大街,1935年10月,沈丰明出生在北大街中段的小桥弄。
童年时的沈丰明叫沈福明,他生性活泼,喜欢在家门口的小河钓鱼摸虾,到石埠头游泳,喜欢拿块小红砖在地上涂鸦。沈丰明5岁时母亲贫病交加去世,父亲在外杳无音信,他只能跟着祖父生活。沈丰明说,从前的北大街商贾云集,船来舟往,是嘉兴地区南端的货物集散地。后来日寇侵华炸毁了海盐全城,北大街也没有幸免,沈家祖屋被炸,加上日寇烧杀抢掠,弄得民不聊生,北大街数百户人家慢慢萧条衰败。邻里乡亲生活虽都不易,但心地善良的乡亲们常接济爷孙俩儿。沈丰明说:“海盐人好,有礼数,扶弱济贫。”这些儿时美好的记忆就像一颗乡愁的种子,从小就埋在他的心里,为他日后对家乡海盐的眷念和捐画埋下伏笔。
年轻时已在上海画界崭露头角
抗战结束不久,十来岁的沈丰明离开了家乡海盐,离开了他眷念的北大街,去上海与失散多年的家人团聚。1953年考取在东北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装潢专业。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专业单位工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早期资深会员。
沈丰明回忆他早年在上海的创作时说:“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根据新中国发展各个时期的特色和要求,主攻宣传画,前前后后为数家一级出版社画宣传画、年画、海报等计有50余幅。当年我常被请去出版社,在编辑老师和主创老师的眼皮底下创作,铅笔稿出来后,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认可,再出色彩稿,常常是连夜不睡觉,一晚上作画。”在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宣传画盛行,每次只要出版社把宣传的诉求告诉他,他很快就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画稿。沈丰明的宣传画顺应时代潮流,也因此走进了千家万户,被上海出版界和报社公认为出色的宣传画家。
沈丰明在上海发表出版了较有影响的作品几十幅:如《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到工农兵中去》《做红色接班人》《备战备荒为人民》《钢城红花开》等一大批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和时代精神的知名画作。多年以后,当观众在不同地域举办的沈丰明画展中看到这些作品,都很惊诧,没想到当年满大街教室及家中的宣传画,竟出自沈丰明的手笔。
另外,在上海工作期间,沈丰明还应邀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著名电影海报,诸如那个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电影《51号兵战》《蚕花姑娘》《双珠凤》《年青一代》《英雄小八路》及广西的舞台剧电影《刘三姐》等。还有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剧照节目单,也是沈丰明创作,这些主题突出,色彩鲜明,人物姿态鲜活的作品,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点名,沈丰明到湖南韶山为筹建毛主席陈列馆搞创作,和他同去的还有后来名声大振的画家陈逸飞等。沈丰明在韶山待了近一年的时间,他潜心创作,留下了一些好作品,如《毛主席领导长沙泥瓦工大罢工》等,至今还存放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
桂林山水丰润了他的画笔
从上海到桂林,这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广西出版社得知上海宣传画高手沈丰明到了桂林,多次请去作画,邀请他跟着本土的画家们一起采风调研,创作出了一批反映广西和大桂林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的佳作。其中最可圈可点的作品是那幅创作于1975年的《1958年毛主席到广西》,画面人物众多,广西少数民族服饰鲜艳,形态生动,得到画界广泛好评。
1978年,沈丰明为桂林旅游部门创作了年画《漓水春风客舟轻》,桂林火车站相关负责人看到这幅画很喜欢,特请沈丰明按原画制作了一幅高1.8米、宽4米的油画,挂在火车站二楼候车厅,这一挂就是20多年,很多老桂林人都还记得。
沈丰明出版过不少画册和速写集,其中最值得点赞的是他于1998—2004年创作编绘的《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他说这是看了《桂林晚报》的一篇文章受到启发的。在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耗时7年,倾注了大量心血,看资料、查史料,用油画的方式,给从古到今的近百位桂林名人作画,并配有中英日文人物简介,此书的出版,无疑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增添了多彩的一笔。
秉承坚持、淡定、坦然的信念,沈丰明深入生活,到工农兵中去,他的作品以抓时代特征为先导,注意社会关切,如:反映义务教育到山寨的《阳光初照》、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大山背后》、妙龄村姑向往外面世界的《心飞远方》等,还有反映皖南事变、汶川地震、留守儿童、农民工等一系列画作,既坚持传统又推陈出新,体现了一个职业画家对民生的关注和社会责任心,在如今美术新潮强力演变的当下,实属难能可贵。
2017年7月,桂林市美术馆举办了盛大的沈丰明美术作品60周年回顾展。同年春节前夕,桂林市四家班子领导到他的画室探访慰问,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当地主流媒体都做了大篇幅报道。
游子归来,家乡为他设立丰明画院
从广西桂林到浙江海盐,1400多公里,这是海盐籍画家沈丰明思乡的长度。儿时海盐北大街乡亲的情谊,是沈丰明剪不断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沈丰明说他常常在梦里回故乡,因这份家乡情结,几十年间,他隔三岔五返乡达数十次。
海盐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都是海盐人。当地政府对出生海盐的文化名人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礼遇。他们创建了张乐平纪念馆、张元济图书馆,现正在筹建余华故居。
沈丰明作为海盐北大街走出的著名乡贤,2016年回家乡举办了画展。2023年4月,海盐方面和沈丰明商量,想为他在他的出生地北大街创建丰明画院,为此专门修葺好了北大街一座占地468平方米的两层百年老宅。这份诚意打动了沈丰明,当即表示愿意。在各方支持协调下,2023年7月,海盐与沈丰明在桂林书城美术馆签订了捐赠协议,同时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告别桂林画展。
2023年12月28日上午,“红色记忆”沈丰明美术作品回归故里捐赠展暨丰明画院揭牌仪式在海盐北大街27号举行。离开故土近80年!88岁高龄的北大街儿子沈丰明,半生羁旅,游子归来,连同他捐赠的130幅多种门类的画作。丰明画院从此也成为海盐的一张文化名片。
2024年4月12日,沈丰明再次回到故乡海盐,海盐美协在丰明画院举行座谈会,来自海盐的几十位画家和桂林的部分画家,齐聚一堂,听沈丰明讲述他有趣的创作故事,共同探讨绘画的意义。
从海盐到上海,再到桂林,沈丰明的艺术人生精彩纷呈。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沈丰明留下了许多带有时代温度的优秀画作。他的绘画功底扎实,美术创作涉及年画、宣传画、电影海报、水彩、油画、国画等。其作品《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歌唱大团结》由国家对外文委收藏,为世人熟知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到工农兵去》《做红色接班人》《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漓水春风客舟轻》《大寨花盛开》以及桂林历史人物系列油画,也被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家艺术机构和国内外名士收藏。他的画作曾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东方画廊、日本熊本展馆、新加坡展览馆等地展出。
如今年近九十的沈丰明,仍笔耕不辍,每天开电动车去桃花江边的画室作画喝茶会友,乐此不疲,他用一支从来不知疲倦的画笔,续写未来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