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 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本报记者周文琼
桂林日报
2024年05月18日
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晾衣绳交织,各式各样的床单、衣服挂满了院子;当清晨的阳光照进院子,孩子们一个个端着夜壶排队到茅房……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用烟火气把人们拉回到过去的岁月,仿佛让人与土地、与生活、与故乡、与亲情永远纠缠在一起,化解不开,延续连绵。
该剧是以青岛这座现代东方大港的文明城市为视角对过往的回溯,通过还原“里院”邻里之间的家庭故事,展示一代一代青岛文脉的更迭与发展。里院作为见证岛城跨越新世纪的旧时承载地,同时自身也在现代化进程中翻开崭新的篇章,迎来自己新一轮的辉煌。
舞台上,利用机械转台的呈现方式,《烟火人间》打造了一个功能性颇强且十分好用的“大院家庭式”转台。每个场景一个切面,秦爷爷家、杨老十家、刘奶奶家、院外柿子树……既写实又写意,在旋转中转出万花筒般的里院生活。配合人物角色身份、境遇、衣着等各方改变,串联了院里院外年复一年的琐碎生活。
《烟火人间》里的烟火气很青岛。
起源于20世纪初的青岛里院是老青岛最普遍的民居,直到现在老城区中仍留存有大量里院,这里是100多年来青岛人赖以栖息的住所。
1901年,青岛始建大港。1976年,青岛港开始第一次集装箱业务。1992年初,青岛港开通第一条国际航运干线,停靠第一艘第三代集装箱船。2023年综合相关信息显示,青岛港港口水域面积420平方千米,由五大港区组成,青岛港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话剧里住在里院的人家有港口劳模杨老十一家、干部胡文进一家,外来务工的三丫……便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港口上班的干部、工人。
话剧里的美食很青岛,大葱蘸酱,啤酒用塑料袋子装,买回来就挂在小靠椅后面……
《烟火人间》里的烟火气又让每个观众在剧里都找到自己。
里院既有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也有单位同事默默帮衬的人情世故;有争相抚养弃儿的邻里情深;有从村里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者从临时工做起,一步步解决户口问题、房子问题成为城市人的变化;有暴雨来临时抱团抗灾的互救,还有兢兢业业的工人努力创新的风采,人们在这个大家庭里,互相扶持……
这又怎么会仅仅是里院的故事呢?普通人的平淡生活、普通人的精气神、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是我们自己,只不过《烟火人间》用老故事来述说罢了。
里院即将拆迁,人们终究要在时代洪流中前行,告别里院并非仅是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与不舍,更是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