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03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04版:专题

05版:综合新闻

06版:“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报道

07版:“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报道

08版:健康桂林

返回 2024年03月08日

好媳妇传承好家风

桂林日报      2024年03月08日     

  ▲方翠芬和婆婆、女儿在一起。

  ▲6日,王荣涛(右一)和婆婆一边择菜一边拉家常。

  ▲婆婆韦水英帮着陈秀旺一起干活。 记者刘菁 摄

  ▲李庚英为婆婆擦身。

  ◤张小英给家婆喂饭。

  ▼杨春妹在打扫村道卫生。
临桂王荣涛:
邻居眼里的好媳妇 村民眼中的好干部

  □本报记者秦丽云 文/摄
  在临桂区宛田瑶族乡瓮洲村,说起王荣涛这个名字,村民们无不赞叹。这个风风火火的外地媳妇,不仅是村民们眼中能干的村委会干部,更是邻居眼里的好媳妇。
  1986年出生的王荣涛,是陕西省人。她和瓮洲村的小伙子郭志军在广东务工时相识、相恋。2007年,孩子出生了,原本计划继续去外地打拼的小两口,选择留在老家。
  2011年,丈夫的小叔子生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最小的才4岁。小婶母身患残疾,根本无法抚养孩子。从那时起,王荣涛主动帮忙照顾小叔家的两个女儿。这些年来,随着自家二宝的出生,家公家婆年纪渐长,以及丈夫在桂林市区工作等原因,她往往同时需要接送三个孩子上下学,但她却从不抱怨。
  身为一个外来媳妇,王荣涛曾面临语言不通、地方不熟、风土人情不懂等困难。不过,开朗的王荣涛,不仅很快学会了本地方言,还经常以“团结邻里”的热心肠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2014年,王荣涛被村民推荐,成为村里的妇女主任、村委委员。2021年,王荣涛还当选瓮洲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就要当好村建设事业的排头兵。”王荣涛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她和村委其他干部一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百香果、罗汉果“两果”产业。2023年,面积达4800多亩的桂冠先锋“两果”产业示范园在瓮洲村委瓮潭村周边创建成功。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王荣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实现瓮洲村辖区内自然村巷道硬化率达100%,并完成2个自然村房屋乡村风貌提升……众多实事干下来,王荣涛受到了村民们的拥戴和大家的肯定。2018年,王荣涛荣获桂林市“三八红旗手”;2021年,她获评桂林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6日中午,王荣涛和婆婆石龙弟在家中客厅一边择菜,一边拉家常。对于这个媳妇,石龙弟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只要有空,她都尽力帮媳妇分担家务。2022年,王荣涛一家获评临桂区“最美家庭”。
  临桂区文广体旅局派驻瓮洲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徐键告诉记者,王荣涛不仅在村务工作上表现认真和出色,在家庭中更是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弘扬了好家风,是一个令乡亲们尊敬的“好媳妇”。
恭城李庚英:
做好媳妇榜样 茅屋也变洋房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陈忠良 贲国辉 文/摄
  “我嫁过来的时候,一家5口住在茅草房里。家里隔三差五喝稀饭,喝得肚子空荡荡的。”李庚英今年54岁,1992年她作为湖南媳妇,嫁给了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岭村实乐屯的王克建。过往的辛酸,都被如今的“好媳妇”李庚英当做了笑谈。
  刚结婚那会儿,丈夫王克建的条件实在谈不上多好。父亲早逝,母亲体弱,一间不大的茅草房,两位尚未分家的哥哥姐姐,以及两三亩贫瘠的土地。要说当年怎么就进了丈夫王克建的家门,李庚英自己也说不清缘由了,“大概是觉得他这个人不错”。
  嫁进实乐屯后,李庚英主动融入家庭,与哥哥姐姐友善相处,一起操持家务,打理菜地。婆婆周桥凤也很勤快,每次李庚英几个年轻人劳作回家,都能吃上她做好的一口热饭。一大家子虽然清贫,但也十分和睦。
  哥哥姐姐分家后,周桥凤跟着李庚英夫妻俩住在老屋。小夫妻俩存了点钱,便着手改善住房条件,把茅草屋升级成了土房子。生活一点点变好,李庚英生活更有盼头,就这样,他们的两个孩子呱呱坠地。
  “多了两张嘴,家里那一亩三分地肯定就不够用了。”李庚英支持丈夫外出务工,她和婆婆一起在老家操持家务。花生、稻谷、玉米是家里常年栽种的作物,但产量有限,赚不了多少钱。在龙虎乡推广沙田柚种植时,李庚英也跟着买了柚子树苗,开始果树种植。婆婆担心果树种不好,果子卖不出去。李庚英比较乐观,积极学习柚子树种植知识,把数十棵柚子树照看好。她这样做,也是希望能给家里多挣点钱。
  就这样,夫妻俩一个在外面拼搏,一个在家里使劲,终于在前几年,把家里的土房子改建成两层砖混结构的大房子。
  2017年,周桥凤的视力衰退几近失明,无法再帮助李庚英干活。李庚英毫不介意,她让婆婆好好休养,做饭洗衣干农活的事就由她来。两年后,周桥凤基本失去自理能力,瘫痪在床,李庚英便给婆婆擦洗身子、翻身、换洗、处理大小便。村干部去家里给周桥凤做生存认证时都夸李庚英把婆婆照顾得好,老人92岁高龄,瘫痪5年,身上没有异味,也没有褥疮,这只有经年累月的悉心照顾才能实现。
  “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在我心里,婆婆也是我的妈!”李庚英表示,只有一家人齐心协力,才能把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灌阳张小英:
用柔弱肩膀扛起家庭重担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蒋春霞 文/摄
  家住灌阳县灌阳镇仁狮村的“好媳妇”张小英今年57岁,她性格温和,还没有说话,人就先微笑起来。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瘦弱腼腆的妇女,护理瘫痪的双老,照看年幼的孙女,照顾患病的丈夫,任劳任怨撑起家庭“半边天”。
  张小英与丈夫周春发婚后育有一双儿女,为改善家庭条件周春发外出务工,家里一切事务就交给了张小英打理。2018年,张小英公婆相继患上肢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日常都靠坐轮椅行动。
  张小英为公婆的病情四处求医问药,又学来一套照看瘫痪老人的方法,给公婆喂饭、擦身、按摩、处理排泄物。“我公婆很乖,也很给力,虽然行动不便,但神智清醒。手臂有了力气,他们就自己吃饭擦脸,生怕累着我。”张小英笑着说。其实张小英每天清晨五六点就要起床做饭,在她儿媳生了孩子后,她更是一个人早起做7个人的饭,瘫痪老人饮食有要求,儿媳坐月子一样不能含糊应对。等一家人吃饱了饭,张小英就马不停蹄去地里干活,或是去镇上购买日用品,整个人忙得团团转,一点也不轻松。
  “张小英实在、厚道,时常能看到她推着两个老人出门晒太阳,老人身上衣服干干净净,一看就是用心照顾了的。”村民无不对张小英竖起大拇指。
  时间久了,二老觉得自己拖累媳妇,说一些丧气话,张小英就劝他们:“爸妈,你们别胡思乱想,每个人都会老,这是我做媳妇应该做的。”周春发为张小英的辛劳感到愧疚,张小英反而安慰丈夫,认为一家人不要计较得失,有心疼彼此的心就足够了。
  可惜祸不单行,一年前周春发突患肺脓肿,不得不在医院住院治疗。家里老小让张小英放不开手,丈夫的病情又令她揪心,就算坚强如她也终于忍不住抹泪。但张小英知道这时候自己不能垮,她安抚好家里老小耐心等周春发出院回家。为了补贴家用,张小英空闲时就在村里干些零工。周春发感叹,没有妻子张小英,这个家支撑不起来。
  这些年辛苦吗?无疑是辛苦的,但张小英却能苦中向乐,她表示:“现在公婆情况稳定,老公也留在身边,孙女上了幼儿园,儿媳管教得很好,儿子常常给家里寄钱。现在这样我就挺知足挺幸福了。”
龙胜杨春妹:
大梅山里孝老爱亲的好媳妇
  □本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潘志祥 蒙树梅 文/摄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金车村大梅组,生活着一位令人敬佩的农村妇女杨春妹。她没有惊世的壮举,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她却用一颗爱心演绎着一个女人的善良和坚强。十几年如一日,在当地十里八村传为佳话,周围邻居都称赞她是孝老爱亲的好媳妇。
  杨春妹今年45岁,苗族。1999年,她从伟江乡布弄村嫁入金车村,与丈夫秦新华结婚。
  杨春妹的家庭是一个五口之家,家公秦志太、家婆段太芬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家公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慢性病,一个星期要跑几趟医院打针输液,常年需要通过吃药维持生命体征,无法干活。
  家婆由于年事已高,只能做点简单的家务。丈夫秦新华十多年前遭遇车祸后一直做不了重体力活,前两年又遇上两次脑出血。儿子在山东烟台大学读书,目前刚毕业处于创业阶段。
  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压在了杨春妹一个人身上。困难并没有击倒她,反而激发了她的爱心和孝心。她常年种植白菜、茄子、生姜、丝瓜等蔬菜到县城卖,如今种植了200株百香果,还养鸡养鸭。为了生活,她在县城开了一个夜宵摊,白天在村里忙活,每天下午5点从金车村大梅组坐摩托车到县城的烧烤店,和丈夫忙到深夜2点才休息。第二天上午9点又乘坐摩托车回金车村大梅组做各种家务农活,还要帮老人做饭。
  “家里还好有我老婆在顶着,要不然家就要垮了。我现在带病只能协助她做点轻体力活。她不仅把农村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县城夜宵摊的生意也是她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用心在操持着,还时刻关心照顾着我和家里两个老人的生活。”丈夫秦新华由衷地感慨,为妻子的能干和贤惠点赞。
  “她非常乐观,从不抱怨,对家里老人十分孝顺,和村里人也很友善,还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是我们妇女学习的榜样。”村里妇女白志荣提起杨春妹,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