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乡村奋斗者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

07版:桂林故事

08版:专题

返回 2024年01月03日

援越医院在桂林

桂林日报      2024年01月03日     

  图①:候场区一角   

  图②:大礼堂的椅子,当年特地设计有耳机插孔,可供越南人戴上耳机,收听同声翻译。  

  图③:大礼堂正面  

  图④:二楼观众席
□本报记者苏展 文/摄
  上一篇“桂林老房子”中,我们细数了援越时期在桂林办学的8所越南学校,通过走访目前尚存遗址,了解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其实,除了学校,当时中国给予越南的帮助还涉及其他方面。比如医疗方面,就不得不提一所桂林人都很熟悉的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目前该院依然保留着一座援越时期建造的大礼堂。这一期,我们就走进这所医院以及其标志性建筑大礼堂,继续阅读那段特殊的岁月。

  因一场战争而建的医院
  上篇我们提到,因战争原因,越南曾先后安排过两批学校迁入中国借地方办学,第一批学校统称“育才学校”,第二批称“九二学校”,而这两批学校迁入的时间之间相差了10年。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批学校是因为两场不同的战争而组织的搬迁。一场是抗法战争,另一场则是抗美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向越南伸出援手的都是中国。
  说到“抗美援朝”大家都很熟悉,而说起“援越抗法”和“援越抗美”,了解的朋友就相对要少了。两场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不展开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有伤亡就需要医疗救助。
  1966年,“援越抗美”战争逐步升级,越南前线伤员逐渐增多,当时许多伤员同时患有严重慢性病,无法在战争环境下得到良好的治疗,整个越南一片火海,其惨烈程度依照史料说法是“连安放一张平静的病床也已属奢望”。
  为了能够给前线伤员寻得“一张平静的病床”,此时的越南向作为“同志加兄弟”的中国提出,希望在中国建立一所医院,以解后顾之忧。就这样,1966年11月23日,中越双方签下相关议定书,主要内容为:由我国负责在广西桂林建筑一所治疗慢性病和疗养相结合的综合医院。这所医院就是南溪山医院。
  当时国家对这所医院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这所医院由中国原卫生部、外交部和对外经济联络部共同建设,医院的住院楼按照当时国内一流的住院大楼标准,配备了600张床位,15个护理单位。
  出于战备和防空的安全考虑,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参与了医院选址。医院位于两山两水之间,两山是指南溪山和斗鸡山,在当时可以用于防空,两水是指漓江和南溪河,承载着水路运输的作用。同时医院距离桂林火车站只有2公里,在陆路上也保障着便捷。同时出于保密考虑,当时医院的名字也不对外公开,对外称第四号信箱。
  医院建设的同时,人员调配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当时医院工作人员主要分为三部分:医务人员由北京市各医院统一调入,行政后勤人员由广西区革委会调入,管理人员由中越双方共同选派。
  医院的首任院长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作“中国最信赖的医院院长”的林钧才先生,也是由周总理亲自选派。林钧才先生一生中还担任过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等我国著名医院的院长。此外,林钧才先生还在20世纪50年代跟随陈赓将军直接参与了“援越抗法”战争,早在南溪山医院建院之前,他就与越南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因此林老也成为首任院长的不二人选。而南溪山医院也成为一所由周总理亲自指派院长和参与选址的医院。
  用当时中央对外经委主任方毅的话说,“这是国际性医院,是一所有历史意义的医院”。
  经过两年的艰苦建设,医院于1969年3月正式开院,3月26日晚,医院迎来了首批越南伤病员,这所当时我国最大的国际医院从此挺立于漓江之滨。

  当年最好的大礼堂
  这所援越医院,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越南友人的后方国际医院,由中国原卫生部直接管理。当时的病人主要来自越南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团级以上越南军官、越南高级官员及家属,除此之外医院不对外开放接诊,哪怕是中方医务人员生病也只能到桂林市地级医院治疗。
  因为是国际医院,当时医院为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准,从市图书馆和各大医院购买外文原版书籍供医护人员学习。同时,为了更好照顾越南伤病员,医院还开设外语学习班。当时的医务工作人员中,有19%以上的医务人员能独立使用越南语进行沟通交流,超过一半的医务人员能用简单越南语进行沟通。
  对于伤病员来说,在吃的方面就更不能含糊了。当时越南伤病员绝大部分都患有疟疾,他们非常瘦弱,营养不良,肝脏功能解毒性差。当时医院有专设营养食堂,为了给越南伤病员补充营养,餐食标准都是按照空军飞行员的标准制定。
  今年73岁的李聘怀当年就是医院厨房的炊事人员之一。据他回忆,营养厨房不仅要保证营养,同时还会反复征求伤病员的口味和意见。针对越南人爱吃鸡的特点,营养食堂以鸡肉为食材,研究出三四十种不同菜品,而当时桂林市区县所有养殖场的鸡基本都供应给南溪山医院。
  李聘怀回忆,当年饱受战争摧残的越南伤病员心灵创伤巨大,甚至有的伤病员来到医院后出现了自杀的倾向。医院为了调节伤病员的身心健康,使之更好地接受治疗,经常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以丰富越南伤病员的精神生活。李聘怀当时除了在厨房上班之外,同时还兼着为伤病员及医院职工放电影的工作,而承载这些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大礼堂。
  那个时代,许多学校、工厂、医院等大一点的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礼堂,平日工作时间可用于单位开大会,其余时间则可供职工开展文娱活动。李聘怀是1970年入职南溪山医院的,当时医院就有一座礼堂,但因为正逢特殊时期,收治的越南伤病员日益增多,原本的礼堂很快就无法容纳所有伤病员及工作人员。于是,就在李聘怀入职的第二年,医院开始筹建一座全新的大礼堂,专门为越南伤病员提供文化活动场所。
  新的大礼堂占地面积1668平方米,一共有1200个座位,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座大礼堂比当时桂林市最先进的漓江剧院还要大。同时大礼堂旁边还配建了一座附属接待室及附属办公楼。
  不仅如此,这座大礼堂的设施也是相当先进,“原本的礼堂都没有放映机,放电影的时候需要请电影公司带设备过来,新的大礼堂建好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放映机”。李聘怀提到的这台放映机也非同一般,这台新曙光牌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是我国自主生产的首批放映机,当时全国只生产了49台。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的年代,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需要“够条件”,而这49台当时稀缺的放映机的其中一台就拨给了“够条件”的南溪山医院。
  此外,考虑到语言问题,大礼堂座位上还专门配备了同声翻译耳机插孔,越南病人看电影或开会的时候戴上耳机就可以听到同声翻译,平时还可以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越南语广播。这等配置的大礼堂放到5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旗舰水平”。据了解,目前她还是桂林市唯一还留有乐池的大礼堂。

  中越关系万古长青的历史见证
  1972年,全新的大礼堂建好投入使用。在李聘怀的印象里,这座礼堂的使用率是相当高的,“那时候只要是节庆,都要在这里搞联欢活动,我们的节日要搞,他们(越南人)的节日也要搞”。除了节庆活动之外,因为当时正处特殊时期,两国外交人员的会面及会议也经常安排在南溪山医院的这座礼堂里开展,两国的文艺演出团体也在这里频繁开展慰问演出及交流活动,上篇提到的越南学校,当时也经常组织学生到医院大礼堂开展联欢活动。
  大礼堂平均一周还会组织一次观影,当李聘怀在这座大礼堂为伤病员及职工放映电影到大概200场的时候,战争终于结束了。
  1975年4月30日,南越首都西贡被越共占领,这标志着越南战争以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西贡很快改名为“胡志明市”,驻扎在这里20年的美国军队全部撤走。
  家乡不再被战火侵扰,在中国的越南学校学生和南溪山医院的伤病员归家之情也愈发急切。当年10月9日,南溪山医院越方工作组组长丁清位回国述职,行前,他向南溪山医院中方人员表示:“从情理上说,越南已经全部解放了,病人也要求回家,我们已经接到家里(越南医济部)电话,不再组织病人来了。我们马上就要撤回(国)去,和你们分手道别,对你们感到很留恋。”
  据统计,从1969年3月开始收治第一批越南伤病员,至1975年12月完成第119批越南病人的医治,援越时期,南溪山医院一共收治了5432名越南友人,完成手术2576例,医护人员无偿献血779220毫升,挽救了众多越南伤病员的生命。“中越友谊是鲜血凝聚而成的”在这所医院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南溪山医院作为援越项目也就此告一段落,1976年,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划归广西管理,更改为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2020年,桂林市组织文物保护和建筑专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院区的“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评估,专家出具意见,确定把文物价值较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大礼堂(原桂林南溪山医院大礼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展览馆(原桂林南溪山医院大礼堂附属接待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望江亭(原桂林南溪山医院望江亭)等三处建筑列为桂林市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走进南溪山医院,走进这座保存完好的大礼堂,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特殊岁月依然历历在目,她的存在即是中越关系万古长青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