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用艺术点亮生命的人
——记我敬爱的父亲筱兰魁
桂林日报
2023年10月09日

人物简介:筱兰魁,原名周明亮,为桂剧名净周兰魁之子,1933年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后定居于广西桂林。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桂林市桂剧团团长、桂林戏曲学校校长。作为桂剧代表性传承人,筱兰魁一生钟情桂剧艺术,对技艺精益求精,能文能武。武戏能演《闹龙宫》《真假美猴王》,文戏能演《唐知县审诰命》《活捉三郎》。既承师之教又敢于改革创新,通过几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是桂剧界文武双全,能编、能导、擅演的“名丑”第一人,为桂剧艺术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①:筱兰魁在《血丝玉镯》中扮演张三剧照

图②:筱兰魁扮演的孙悟空剧照

图③:筱兰魁在《唐知县审诰命》中扮演唐知县剧照

图④:陈毅元帅观看《唐知县审诰命》后接见演员
(本版图片均由周学英提供)
□周学英
我的父亲筱兰魁,是桂林著名的桂剧表演艺术家,在桂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上作了终身的奋斗,成为当今桂剧界的一代名人。确切地说,父亲是一个“用艺术点亮生命的人”。今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与读者一同回忆我父亲筱兰魁传奇的桂剧人生。
筱兰魁名字的来历
我父亲姓周,名明亮。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叫筱兰魁,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呢?时间追溯到我的祖父周兰魁……
父亲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周兰魁也是桂剧界的一代宗师,在中国戏剧界名人录里榜上有名。祖父身材高大魁梧,有一米八,长相英俊,精神抖擞,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祖父嗓音宽厚洪亮,专演花脸,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与唐仙蝶、天辣椒、邓方同、蒋金凯等桂剧前辈活跃在桂剧舞台上,他演的花脸忠奸分明,一开嗓就气壮山河,赢得满堂喝彩。他演技精湛,所表演的人物形象逼真,成为观众喜爱的演员。祖父主演的代表剧有《马冈带镖》《雁门提潘》《马踏五人》等,堪称当时的花脸一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父因身体欠佳,就到广西戏曲学校任教(校址在南宁),成为戏校的一名教师。
为了生活,父亲6岁就进了科班学戏。由于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明”字,于是就被编进了“明”字科班,全称为“桂林光明桂剧社明字科班”。父亲进了科班后,先师从于桂剧名净杜木生,后又拜桂剧名丑唐仙蝶为师,专攻丑角,兢兢业业从事桂剧艺术。
父亲在9岁那年登台演戏了,因主演了丑角戏《大郎卖饼》一炮而红。父亲小小的个子,一身货郎打扮,肩挑一副担儿,一出场就开嗓念道:“哎咳,在下卖饼大郎是也……”同时舞起了担儿舞。担儿舞是指不用手扶担,而且演员本人用自身的肩来转换担子。只见父亲脚踩矮子步,双肩摆动担子,担子由左肩滑向右肩,再由右肩滑入左肩。父亲的表演是那样的自如,滑稽可笑,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傅们看后赞不绝口,称其为科班里的“科里红”,又被观众称为“小戏怪”。再说一些桂剧前辈,看过我父亲的戏,其中一招一式像极了我祖父周兰魁,于是就给我父亲取了个艺名,叫小兰魁,再说“小”与“筱”同音,“筱”字大气,有文化,于是父亲就将筱兰魁这个名字作为艺名用了下来,如今真名反而世人少知。
“演得好,你这个芝麻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移植改编了桂剧《唐知县审诰命》,并且主演了该剧中唐知县这个充满喜剧色彩的小人物。父亲通过深刻地理解剧本内容、反复地揣摩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挖掘人物活动的心理、设计出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唱腔与动作,如通过转眼睛、摇帽叶、翻扇子和幽默的唱腔以及滑稽的表演,把七品芝麻官唐知县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第二场有个过渡段,唐知县坐轿出场,有书童与师爷伴随左右,4个官差抬轿,父亲表演的唐知县出场后唱到“大堂口内把道喊,轿内坐定我这七品官……衙役喊道往前赶,又听那轿前有人喊冤”。在这段长约3分钟的唱段里,父亲的设计颇有新意,一个右脚抬起,在面前画了一圈架到左腿上成了假的坐在凳子上(就是没有板凳坐的二郎腿),头摇帽叶、手摇扇子、单脚成凳、身还要跟着轿子一起晃动,边唱边动,活灵活现,全身心都用上了,一直坚持到唱完3分钟的这段唱腔(这是我多次观看父亲演出后的深切感受)。演到这里,雷鸣般的掌声又从观众席响起,后来在无数次的演出中和在接待中央首长的专场中也得到肯定和在座观众的好评。
父亲1963年发表在《桂林日报》上的文章《陈毅元帅连看三天桂戏》这样写道:1963年2月,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访问桂林,陈毅元帅作陪同来桂林。市文化局的局长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来到团里告知我(我当时任桂剧团团长)说:“今晚陈毅元帅要看地方戏(指桂林的桂剧),特别提到要看丑角戏。”当时我参与移植改编的《唐知县审诰命》一剧已作为市里专场招待嘉宾的剧目,市里确定就演《唐》剧作为招待陈毅元帅的剧目。
开幕的第一次铃响过后,我静下心来;锣鼓点一停,我在上场前的一个叫头后上场。几步合步一停,接着是利索的亮相……此时陈毅元帅带头鼓掌,给我一个碰头彩。随着台前几句引子的吟唱:“官职小,官职小,不怕阎阁老。”陈毅元帅哈哈大笑起来……从第一场到第三场,此时剧场内的笑声和掌声使当时紧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
剧场休息时,市领导到后台对我说,陈毅元帅要接见主要演员。我随市领导进到接待室时,陈毅元帅笑容满面地和我握手说:“演得好,你这个芝麻官,要得。来来,坐下!”陈毅元帅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四川家乡音很浓,由于地域的原因,四川话与桂林话很接近,见面说话后,使人感到他非常随和亲切,是位慈祥可亲的长辈。
接着陈毅元帅又说他非常喜欢中国传统地方戏,对于桂林的桂剧是头次看,桂剧与其他地方戏不同,看后感到它做工很细致,音乐很优美,特别是“唐知县”一角筱兰魁团长的表演很见功力。陈毅元帅还说,筱兰魁在《看告》那场戏中的表演,把那个七品芝麻官在巡按衙门里的言行举止演得那么幽默、自然、风趣。他又接着说:“我看戏从不坐正中座位,有人问我这有啥子道道啦?我告诉他,我坐右边是为了好看演员上场的台步和亮相,不要小看一个演员上场迈几步和亮一个相,恰恰这一下就能看到这个演员身上演技的斤斤两两。”接着他又指着我说:“你这个七品芝麻官的上场几步合步和头一个亮相,我不但带头鼓掌,对你赞扬,而且让我有看下去的信心……”陈毅元帅对我父亲的称赞,让父亲感动不已……
父亲在演艺生涯里塑造了无数的人物形象,有焦裕禄、严伟才、唐知县、孙悟空等,演了许多戏。其中就有和母亲曾妙仙合作表演的桂剧《拦马过关》《闹酒楼》《李大打更》等,特别是武戏《拦马过关》,两人配合得非常巧妙,天衣无缝,对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来说,是不可忘怀的记忆。
这里再插叙另一个小故事,载自桂林日报社记者骆绍刚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写的一篇文章。“那晚,我背着NIKON去前台拍剧照,所站的位置刚好挡住了一位老者的视线,以致这位耄耋老人未能看到激怒了,站起来将我大骂一通。我申明是记者采访拍照,不管用。老人语言挺硬地说‘谁挡都不行,市长来也不行。今夜是筱兰魁的戏,恐怕我这辈子也只能再看这一回筱兰魁的《拦马过关》了’。听罢此言,方知事情的严重性。写到这里,我想起8年前在剧场采访时,见一位老妪在观众席上‘坐化’的事,那晚看的也是筱先生的戏,由此可见先生的戏曲艺术是如此让戏迷们着迷到入化之地,迷醉到宁愿在先生的戏文里告别人世的这样一种非理性的程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神话,而是现实文艺生活中很能说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深浅的事例。”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父亲的表演真是深入人心,他所塑造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让观众深受鼓舞,看了又看,流连忘返。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团里的台柱子,为桂剧的传承振兴和创新奋斗着。在1953年被选为赴朝鲜给抗美援朝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的演员代表,并荣获嘉奖;而且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市文艺界首位青年党员;后来又由于父亲主演和导演的桂剧《唐知县审诰命》《闹龙宫》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区、市及文联的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父亲为桂剧事业作出的贡献,从那以后,父亲的工资连升三级。最为高兴的是,父亲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非常荣幸地参加了有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国庆宴会,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给父亲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至今筱兰魁的名字还刻在桂林市十字街工人文化宫里劳模石碑上。
南方猴王
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市桂剧团排出了几出武打戏来庆祝国庆,有《闹龙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系列猴戏,而且这些戏都是由父亲来导演和主演的。正在这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带着他们的京剧《闹龙宫》出国访问,回国途经桂林时一听桂林市桂剧团正在上演桂剧《闹龙宫》,而且很有特点,于是全团演员一起观看了由父亲主演的桂剧《闹龙宫》。看后,他们很受启发,因为桂剧《闹龙宫》别具一格,与其他演出单位创作表演的猴戏不一样,完全没有宫廷味,而且还突出了一个“闹”字,在“闹”字上下功夫。父亲主演的孙悟空,紧紧地抓住了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既好打抱不平又野性不改的人物性格,用转眼、挠腮、抓痒、蹬跳、翻跃、嬉笑等动作来展现猴子的内在情感,并且在剧中还充分利用了“桌和椅及凳”等道具来刻画猴子的耍性,如“跳凳子”这个绝招来表现。我小的时候看过父亲主演的桂剧《闹龙宫》。父亲跳凳子的功夫是一流的,单手扶凳轻轻一跳,就稳稳当当地落在凳子的靠背边上(凳子的靠背宽度只有5厘米,可想而知,父亲整个人一跃就坐在了这个凳子的靠背边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做得到),接着就是一个猴王的招牌动作“火眼金睛造型”,一气呵成,如流水行云。演到此时,观众席上又是雷鸣般的掌声。此剧体现了父亲突出两个字“绝”和“妙”的运用手法,注重把孙悟空的个性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来展现在戏剧舞台上,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此剧在当时成为桂林市专门接待外宾的精选节目之一,并在桂林市连演了200多场,场场爆满,经久不衰,被传为佳话。父亲因此被誉为“南方猴王”。
《血丝玉镯》的获奖
父亲退休后,一直都在为更好地传承桂剧事业而努力工作着。注重培养桂剧接班人,收徒传艺,深入区、市、县等各基层,帮助当地的文艺队开展桂剧演出活动,如南宁、桂林及阳朔等市县剧本的编写、剧目的排练,父亲都是亲临指导,有时还要亲自示范。
在1993年夏季,桂林地区全州县桂剧团为了参加1993年度全国地方戏曲在四川的会演,编写了大型桂剧《血丝玉镯》剧本。为了搞好这次会演,该团领导专程上桂林邀请我父亲到他们那里改写剧本和导演此戏。
此剧创编手法新颖,内容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男主角张三是全剧的主线,在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充分表现张三这个充满个性特色又好逸恶劳的赌徒形象,父亲在设计这个人物角色时,用的是丑角行当,并且演绎难度大,因此,父亲亲自上阵主演了这个角色。
剧中最后的一场戏非常精彩,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张三自杀身亡倒地时,父亲设计了两个高难度的动作“吊毛”加“僵尸”来体现。只见他由原地稍稍起风,腾空抱腿在空中转体一周360度后轻轻地落回原地,父亲此时翻的“吊毛”又高又飘,而且落地轻巧,一点响声都没有。“僵尸”的动作也完成得相当完美,倒地也是直挺挺的,两个动作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感人至深(此时的父亲已有60岁了)。当父亲以他那深厚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精湛的技巧完成这两个动作时,也把此剧推向了高潮。台上的父亲用满腔的激情演完这部戏,而台下的观众更是含着热泪看完这部戏,并且用自己的感谢方式给父亲热烈鼓掌……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代表着热情的观众对父亲精湛表演的崇高敬意与高度评价(这也是我多次观看父亲演出此剧后的深切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父亲在编导这个剧本时,是集一生精华与智慧来表现此剧的,在突出思想内容上与表现艺术手法上都有所创新,在导演和表演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后来在全州县文化局领导与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此剧荣获了特别荣誉奖和优秀剧目奖铜鼓奖,以及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为广西、为桂林争得了荣誉,所以说这个剧是父亲的心血结晶。
父亲在继承优秀传统桂剧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立了自己的“筱派”即“丑而不露、露而不丑”的丑角表演艺术风格。父亲因为对桂剧事业作出的贡献,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劳动模范;荣获桂林市60年来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优秀人物奖以及卓越贡献奖等;在桂剧团建团60周年大庆中荣获特别大奖;当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同时还荣获“从事文艺工作六十年岁月与荣誉奖”,被大家赞誉为“艺术生命永不老”的桂剧表演艺术家。
桂剧是筱兰魁的“魂”、是他梦萦魂绕的事业;戏曲是筱兰魁的“天”、在他那里戏比天高;观众是筱兰魁的“根”、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只要你爱看,我愿演一百年”。我市已故著名画家阳太阳老先生曾这样称赞父亲:筱兰魁的表演做到了“出神”的境界。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10年了,今天重温他的桂剧情缘,也是对父亲的敬重和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