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生长出的支柱产业
——罗汉果产业化发展的龙江启示
桂林日报
2023年08月08日

▲龙山村大山中的双塘片区罗汉果育苗集中区,图中大棚都是罗汉果育苗棚。 记者何平江 摄
□本报记者何平江
通讯员李小林 赵孝承
进入8月,“中国罗汉果之乡”永福县龙江乡空气里都是罗汉果的味道,门前屋后、山坡田野,随处可见的果园里罗汉果挂满了枝头,鲜果即将上市。龙江全乡77.45%的家庭种植罗汉果,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4.03万亩,农民单靠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超2万元。今年种植面积更大,果农们都期盼着能有更好的收成。
罗汉果在原产地从单一的耕种,发展到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全产业链,甜蜜滋养一方,数百年依旧蓬勃发展,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龙江人在发展罗汉果产业上的探索和努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正在立足本地优势开展农业产业化的诸多农村不无启示。
贵贱不离 历史渊源与独特气候的双重加持
龙江乡龙山村69岁的范天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罗汉果,“与罗汉果打了50多年的交道,每天喝水只喝罗汉果水。”范天环告诉记者,龙江人祖祖辈辈种植罗汉果,口口相传下来至少500年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罗汉果就起源于龙江。
龙江农民80%以上依靠种植罗汉果为生,对罗汉果的感情与生俱来。2018年,罗汉果遭遇史上最低价,各地种植户纷纷放弃,龙江反而种得更多了。龙江人始终铭记着祖辈传下来的训言:种罗汉果要“逢贵莫赶,逢贱莫丢”。
除了世世代代的坚持,特有的气候也是罗汉果在龙江长存的基础。龙江是一个狭长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8.2℃,降雨充沛,山岭坡面土质、光照、排水等各方面都非常适合罗汉果的生长。龙江驿马村支书李桂松曾接待过不少前来考察罗汉果产业的外地种植户或者企业,“开始看到罗汉果的经济效益都很有兴趣,但是当他们在龙江住了一两天,切身体验了龙江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等独特的气候之后,都感叹可以学技术,但没有办法把龙江的土壤、气候带走。”
打破陈规 不断改良选种和种植技术
今年刚满30岁的梁瑞学,大学毕业后回到龙江种植罗汉果。起初也是和父辈一样依靠“祖传”经验,但经验有时候也会受到挑战。今年罗汉果在种苗、长蔓、开花等关键期都遭到了极端天气,靠经验很难应付过来,好在罗汉果从坡地走向平地后有了滴灌、喷淋等现代化设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多岁的李桂松夫妻两人种了15亩多罗汉果,也是个种植老手,但每年都会参加县乡组织的培训班,跟随农技人员学习科学种植。
说起罗汉果种植技术改良,范天环可以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龙江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