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建设宜居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桂林日报
2023年04月23日
(上接第一版)
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幸福城市
走在桂林市的一些居民小区,只见居民住户已告别过去倒垃圾的“自由模式”,对垃圾的态度也由“随手扔”变成了“随手分”;曾经的电线随意搭放、飞檐走壁的飞线充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区集中装上了充电桩……
宜居环境不仅是硬件的打造,更需要软件的提升。近年来,我市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推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标准、常态化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让桂林城市卫生更整洁、环境更美丽、生活更宜居。2022年,市城管部门深入开展市容专项整治行动88次,坚决遏制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乱丢垃圾烟头和小广告乱象等问题。同时,通过协调配合并督促灵川县和六城区,共治理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脏乱差”760多条次,督导检查夜市2100余处,清理超门槛经营、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不文明行为2700余次,并针对城市里的“小伤疤”,大力整治飞线充电行为2260余次,清除小广告,推动城市容貌持续更新改善。
近年来,我市对运输建筑渣土违规行为重拳出击,严格落实建筑工地“门前三包”和环境卫生、扬尘治理“9个100%”工作目标。同时,与近2万家单位和个体商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逐步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在全力消除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因素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城市美化亮化打造高品质城市照明体系。目前,城市主次干道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超过99%,并持续推进漓江城市段沿岸景观亮化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实施“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城市智慧照明项目,让桂林城市更美更靓。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行共享电动自行车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机制。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化工作,累计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19个、示范社区53个。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获国评组好评,第五次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实现自治区卫生县城全覆盖。
统筹城乡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3月15日一大早,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欢唱着山歌,迎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给该村颁发的“最佳旅游乡村”奖项。此次大寨村获颁“最佳旅游乡村”,充分彰显了大寨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方面致力于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念。
建设宜居城市,离不开城乡统筹发展进步。近年来,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2022年完成了第六批11个示范乡镇建设,有序推进了灵川漓水文化、全州粉业等7个自治区特色小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228.93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健康、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示范乡镇的建成,大大提升了乡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去年,我市还新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33个、居全区首位,灌阳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补助资金1.05亿元;灵川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全州县、兴安县成功申报广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共获得自治区补助资金1亿元。
当前,我市正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国土空间“总规——片区控规——单元控规——地方”分级传导体系,有序推进城镇集中建设区控规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才、教育、医疗等资源城乡共享。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支持各县(市、区)建设1个主导园区,主攻1—2个主导产业,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壮大主导产业集群,争创一批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和进步县。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加快县城主城区改造提升,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加快荔浦、全州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辐射力。启动第七批11个新型城镇化乡镇建设,持续推进灌阳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灵川、兴安、全州、恭城自治区级示范县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