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打造“四型”机关 建设清廉民政
桂林日报
2023年02月08日
□通讯员廖晓露 记者周文俊
2022年以来,桂林市民政局积极推进“模范机关 清廉民政”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型、廉洁型、责任型、效率型“四型”机关,筑牢清正廉洁防护墙,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推动了民政事业取得新成效。2022年,该局荣获广西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广西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等荣誉,有力服务了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旗帜鲜明讲政治 打造政治型机关
“我们牢牢把握政治机关的定位,旗帜鲜明讲政治,通过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党忠诚教育,涵养净化政治生态,打造政治型机关。”在创建模范机关、建设清廉机关工作中,市民政局机关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该局严格落实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党组成员讲党课等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和桂林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形成党组中心组带头学、党小组常态学、党员自觉学的良好氛围,引导党员干部职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同时,组织开展“书香机关、清廉民政”读书分享会,共同分享喜爱的书籍和读书体会,树牢以廉为荣的信念。
强化纪律守规矩 打造廉洁型机关
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情况的督促检查,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建立“一把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
在创建模范机关、建设清廉机关工作中,市民政局不断强化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定期开展党员政治体检。2022年,该局机关48名党员干部全部提交政治体检清单。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组织学习各类通报、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发送廉政提醒短信,开展任职和重点岗位廉政谈话20余次,签订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反对“四风”承诺书270余份,并强化干部职工“八小时之外”自我管理约束,进一步降低廉政风险。
该局还利用主题党日、“周五党日+”等手段,以及桂林红色资源和廉政资源,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桂林廉政教育基地、恭城瑶族自治县周渭祠、灵川县江头村、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曹艳群先进事迹展等开展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敬畏党纪国法,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开展高质量党建 打造责任型机关
市民政局严格落实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走在前、作表率的要求,不断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该局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清廉机关建设融入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提高“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质量。
为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该局制定下发工作方案,全面抓实市委关于提高基层党建“五基三化”质量各项任务。建立“党组成员+业务科室+党支部”的点对点联系指导制度,推动党组织建设全面规范、全面过硬。同时,创新党员积分制管理机制,激励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狠抓党小组长能力培养,建立“小组长+联络员”党小组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三会一课”质量不高、结合不好、形式单一等问题。此外,深入开展“品牌亮化”攻坚行动,推进系统“一支部一品牌、一品牌一特色”创建工作。经过持续努力,目前该局机关党委下辖党组织中,有7个获得五星党组织称号、6个获得四星党组织称号,形成具有民政特色的党建品牌集群。
求真务实转作风 打造效率型机关
市民政局坚持把模范机关、清廉民政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特别是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局党组认真查找民生保障各块工作短板,认真研究解决措施,持续转作风促实效,有效推动清廉社区建设、惠民政策、便民服务等落地见效。
在清廉社区建设中,该局制定下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等规章制度,并指导基层村(居)将文明新风、勤廉家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让社风民风更清朗、服务更高效;大力推广“一组两会”、网格化管理、村(社区)级协商议事等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民情理事会”“小事情马上办”等村(社区)级协商议事在基层广泛开展,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村民委员会荣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有效推进了基层减负和基层治理。
在落实惠民政策上,建立起了24.95万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并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累计摸排45万余人,交换共享数据151万余条,将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对象6.08万人纳入保障范围;落实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制度,对全市3.12万特困人员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发放照料护理费2000万元;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770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000元/人/年。成立桂林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提高机构养育儿童保障标准至1422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至1022元/人/月,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此外,进一步优化升级便民服务。在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医院、公墓所、婚姻登记处等窗口单位设立“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抓好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活动,履行一次性告知要求,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