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祛湿健脾过“苦夏” 中医推荐3个调理法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来源:桂林晚报

  近期随着气温渐高、湿气渐重,很多人开始出现食欲减退、困倦乏力、胸闷懒言、夜寐不宁的症状,民间俗称“苦夏”,中医称其为“疰(zhù)夏”“夏瘟”“暑病”。
  广东省佛山市复星禅诚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黎家楼表示,在传统医学理论中,暑月之病,多从湿起。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而上升,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困遏中焦;暑湿合邪,最易犯人脾胃。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们饮食、作息常常失调,久而复发,形成“逢夏必苦”之势。
  中医认为,“苦夏”之发,体质不同,症状亦不同。因此,“苦夏”患者应先辨清体质,再对症施治。症状较轻者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调理。
  一、清淡饮食,健脾解暑。夏日饮食宜多摄入健脾祛湿之品,如薏仁、扁豆、冬瓜、茯苓、山药等,既可助脾运化,又能利湿除困。适量食用绿豆汤、荷叶粥、莲子羹,有清热解暑之效,但阳虚体质者不宜寒凉太过。忌食肥腻厚味、辛辣煎炸之品,慎食冷饮冰品,以免助湿伤阳,加重脾胃之困。
  二、规律作息,调畅情志。夏日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晚睡早起,午间适当小憩。
  三、适当运动,祛湿通阳。暑热难耐,人们活动量随之减少,但不宜久坐,可于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适度运动,既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又有助于阳气升发、湿气外泄。运动后切忌立刻吹空调、饮冷水,以防毛孔开泄之际外邪趁虚而入。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