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彩街道九华社区:
“码上办”让立法走进百姓家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4日 来源:桂林晚报
九华社区居民参与立法座谈会。(九华社区供图)
在叠彩区叠彩街道九华社区,自从社区推出“码上办”二维码,居民刘女士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路过楼道宣传栏时,总会下意识地扫一扫那个醒目的“码上办”二维码。“上次我提的社区养犬问题,很快就有人大代表来开协调会了。”山水阳光城小区居民刘女士对记者说,这个“码上办”立法意见征询二维码,已然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立法的新渠道。
二维码直通民意
立法联系点接地气
2020年,九华社区被确立为市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2022年,又升级为自治区司法厅联系点。“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立法更‘接地气’。”社区党委书记韩佩芸介绍。
韩佩芸介绍,在辖区17个小区的234个楼道宣传栏,都张贴着“码上办”立法意见征询二维码。
居民只需扫码,就能“一键反馈”意见,既可以通过文字留言、实时提问,还能拍照上传问题现场,真正实现了人大代表与居民的“零障碍”沟通。“码上办”平台运行两年多来,共征集到意见101条,成功解决89条,转办辖区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并交办职能部门12条。
走进社区法制宣传室,墙上悬挂着律师志愿者代表的照片。社区根据实际情况,整合了人大代表中的律师、司法局派驻律师以及居民法律志愿者共计9人,组成法律顾问团。通过社区律师会客厅,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规论证、法规辅导等全链条法治服务。
居民李东风在叠彩区司法局退休后,主动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余热。他对此深有感触:“去年讨论《桂林市机动车船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时,汽修店老板老张提出的‘检测标准应区分柴油车和汽油车’建议,直接被市人大采纳了。”据统计,该联系点组建的21人人大代表团队和9人法律顾问团,已累计梳理立法建议237条,其中19条被市级以上职能部门设立的法规条例采纳。
座谈讨论多管齐下
立法建议征集融入居民日常
如何让严肃的立法工作“活”起来,更贴近居民生活?
韩佩芸介绍,社区每月固定开展“月月谈”活动,与社区活动巧妙结合,把立法建议征集融入居民日常。无论是传统节日、纪念日,还是每月一次的律师答疑会,都有驻站人大代表、居民代表、驻站单位代表全程参与。大家在包饺子、包粽子、打油茶、尝月饼、聊家常等轻松氛围中畅所欲言,为立法工作贡献智慧。
韩佩芸介绍,上次针对《桂林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等专业性较强的法规,社区精准邀请辖区内懂业务的居民参加专题座谈会。比如在讨论《桂林市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时,就有汽修行业从业者和环保志愿者现场“支招”,让立法建议更具实操性。在立法工作中,居民建议均会交由律师进行专业论证。由于居民对法规熟悉程度有限,居民所提建议中部分内容可能已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容易出现重复建议的情况。经律师详细解答说明后,社区对建议进行梳理整合,最终向区人大法制委提交更具质量的建议。此外,在召开立法征询会之前,社区始终坚持提前一周向信息员发放法律草案及律师对草案的情况说明,并针对关键要点开展辅导,确保信息员充分理解相关内容。“这种提前讲解及会上讨论的模式,使得居民建议的采纳率提升了40%。”韩佩芸介绍道。
居民声音
成为“身边治理”的真实案例
立法联系点就像一个意见收集箱,而居民们的声音也渐渐成为了基层治理的真实案例。
在房龄20年的山水阳光城小区,物业与业主曾因收费问题僵持不下。立法联系点律师团队召开座谈会,听取居民诉求和建议,经深入调研后,推动成立物管会,建立共管账户。“现在每季度都会公示收支情况,绿化也有人管了,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业委会主任介绍。这样的案例在九华社区不胜枚举:泗洲湾路灯复明、左仓巷充电棚建成……5年来,社区保持刑事案件、越级上访“零记录”。
如今在九华社区,从楼道“小板凳会议”到云端“码上办”,从专业论证会到油茶桌前的畅谈,立法工作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 韦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