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桂林无人机人才培养的“机”遇
从职业飞手“集合”
到全产业链“造血”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8日 来源:桂林晚报
上接06版
为无人机延伸产业持续“造血”
除了职业飞手之外,无人机上下游产业也急需专业人才,目前桂林正为此大量“造血”。
记者走访桂林多家高校了解到,除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涉及到无人机“飞手”等低空人才教育及科研的还有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这些高校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方面有多年经验。
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岳涛介绍,无人机产业包含上、中、下游三个方面的产业链。上游指的是无人机的生产制造产业,中下游是指无人机的应用以及衍生的其他产业。
该校开设的“遥感科学技术”专业是无人机等低空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专业不仅教学生如何操控无人机,还重点培养他们在传感器技术、航线规划、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无人机不只是会飞就行,它更是一个搭载多种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平台。”岳涛解释道,“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操控无人机,还要掌握如何利用无人机获取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生成三维数字场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学校的无人机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模拟飞行设备和室外飞行基地,学生可以在电脑上模拟飞行,也能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数据采集任务。
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团委书记徐嘉辉介绍,近年来,在智能测绘赋能低空经济新生态的背景下,学生实践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科创赛事,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4项,省部级奖项600余项。
值得一提的是,桂林理工大学的无人机教育已与国际接轨。多名教师已经拿到了无人机CAAC执照,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比如,学校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广西一些在建工程进行实时监控,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建立数智孪生场景,为工程管理、预防地质灾害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宇航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了解到,该专业构建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涵盖电子电工、机械制图、卫星导航地图学、气象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无人机飞行法规等专业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深入掌握无人机电路原理、机械构造等专业知识,还能获得拆装、维修等实操技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算法规划飞行航线、构建三维场景地图、分析航测数据等能力,为低空经济领域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学生们通过实验室了解无人机构造,在维修零部件时,通过3D打印出零件。实验室的无人机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组装的,很少买成品机。”该专业老师介绍。
与高校相比,职业学校更注重无人机技术的实践应用和技能培训。广西城市建设学校的“市政与设备工程专业部”开设了无人机专业,学制为三年。该专业部主任张桂斌介绍,学校无人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主,主要从装、调、飞、用、控等几个部分,涵盖无人机装配、无人机维护与维修、无人机操控、行业应用、无人机二次开发、设计和改装等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无人机飞手和技术人员。”张桂斌说,“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计划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行业项目。”
“人机合一”加速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近日,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图书馆一楼,来自安徽芜湖航空小镇的多家企业前来招聘。记者现场看到,当天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共有20多个岗位在招聘,不少学生驻足了解。
该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李晓丽、蒋承奇等同学也积极参加了校招面试。蒋承奇同学在寒假期间已经取得了CAAC执照,“考证就是为了多一项技能,在面试找工作时能够多一份优势”。李晓丽则表示,自己毕业论文方向是航测,未来更希望从事航测方面的工作,目前正备考,希望能继续深造。
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海荣介绍,目前招聘的是无人机操控员、装配师等。实习期间月薪4500元,免费提供住宿。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年薪8万-10万。彭海荣介绍,持有CAAC执照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优势明显,他们可以直接上岗执飞。
对于无人机后备人才来说,无人机课程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职业选择。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二学生岑维亮同学表示:“我已经利用假期时间考取了CAAC执照。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不仅学会了飞行技能,还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这让我对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职业规划方面,许多学生认为,随着国家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人机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无论是无人机操控员、装配师,还是数据分析师,都有大量的就业机会。
岳涛介绍,除了就业无人机行业以外,桂林理工大学遥感科学技术的许多本科生,对技术的专研能力潜力巨大,学校鼓励这些优秀的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技术开发应用,比如开发农林植保的技术场景,通过技术算法如何设定无人机根据航线自动飞行,操作人员只需要在室内监测,无人机可根据后台的场景算法自动完成植保工作。
3月,桂林低空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隆重举行。该基地由桂林高新区管委会、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联合多家低空领域科技企业共同建设,旨在为低空经济产业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低空产业创新发展。
记者韦彦青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