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版:读桂·风物[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平乐滴水庵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来源:桂林晚报

  ■陶彩忠 文/摄

  平乐县城曾经有一条通往昭平县的古驿道。古驿道在靠近平乐县城的安良村(今安良街)段,曾有一个古老的尼姑庵。庵堂依山而建,古朴典雅。山上有一石岩,叫滴水岩。岩上水滴溜溜,如珍珠串串。旁边有一棵古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也不时洒下滴滴玉露似的水珠。

  ●源远流长的滴水庵
  为了方便庵堂和附近居民取水,人们在庵堂前修建了一个大水池,用竹管直接引山上泉水。每当清晨、傍晚,伴随着悠扬的暮鼓晨钟,泉水顺着小竹管流入水池,发出“丁丁冬冬”之声,水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给庵堂增添了一份幽静、神秘和肃穆,“滴水庵”因此而得名。
  滴水庵最初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平乐方志》记载,清同治十一年,知府曾太守在庵前古道上修建了一座“溅珠亭”,用于接待远方而来巡视的皇宫重臣、高官大吏。光绪十年的《平乐县志》记载:“溅珠亭在城东滴水岩,俗称接官亭。”这已是后事,可见此庵已年代久远。
  庵堂曾历经破坏,多次翻修。最后一次翻修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街坊群众募捐修建,最有特色的是古庵的墙体均以大小基本一致的鹅卵石分两层砌成,鹅卵石排列整齐,像一串串珍珠似的贴在墙上,极富艺术魅力,使整座古庵更显得素雅清秀。“滴水庵”是平乐县城内最后的古寺,至1949年,庵内仍有僧尼三人。
  古时候,滴水庵一带非常幽静,古道两旁均为参天的大枫树。滴水庵古驿道有一座唐朝石拱桥,称“桂岭桥”,清朝时改为料石单拱桥。桥长9米,净跨5米。由于单拱跨度大,每当黄昏时节,在夕阳的余辉映照下,如虹飞渡。于是,桂岭桥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长虹桥”。

  ●滴水岩耐人寻味的故事
  庵旁的石壁叫滴水岩,岩上曾经留下许多文人墨客题诗赋字,最著名的《开辟险滩记》、《东岩悬溜》诗等就勒于滴水岩的石壁上。光绪年间《平乐县志》记载:“滴珠岩,旧名‘滴水岩’。在城东山麓大道之旁,《开辟险滩记》勒于岩侧,有亭。后人《东岩悬溜》诗即此。”“滴珠岩,在东山麓,高不过丈余,石黑如铁,玲珑秀丽,滴溜丁丁,有古榕盘结于顶。”
  溅珠亭位于城东山麓大道旁,环境清雅,又称“接官亭”。古时,这里土农工商,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清康熙平乐进士、官居通政的袁景星与知府陆钟吕游历和诗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一日,袁通政与陆知府一行来到东岩观光休闲。只见岩上水滴溜溜,如珍珠串串。旁边有一棵古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也不时洒下滴滴玉露似的水珠,巑岩嶙峋,好一个清宁幽静之地。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道:“东岩殊巉岩,岩溜滴终古。皎皎承溜池,荒塞饶污土。老榕凋伐尽,盘根尚堪抚。危亭倾岩前,废久人少覩。巑岩多怪石,星罗不可数。形状类异兽,狰狞向我舞。我家住平田,时或来城府。晨兴坐肩舆,到此每亭午。仰饮悬岩溜,何异啖石乳。流连不能去,欲为东岩主。”
  此时,陪同的陆知府,当即和了一首诗,也称《东岩悬溜》:“亭树不可问,岩石自今古。承乏来边郡,问俗览粤土。偕客步东岩,怪石洵堪抚。榕阴剪伐尽,惟有蟠根覩。奇崛莫能名,纠错难悉数。或如虎豹蹲,或如虬龙舞。只觉躭荒僻,那知近城府。清音闻悬溜,滴滴达子午。坐我老榕根,饮我石钟乳。我与木石居,徘徊谁宾主。”
  知府的和诗按照通政诗每句最后一个字“古、土、抚、覩、数、舞、府、午、乳、主”进行和韵,不仅句句和韵,表达诗意也大体相同,如同一对舞者的默契配合,一个对唱的相辅相成,堪称珠联璧合。更让人称道的是,这两个同代士人,一个是休归的京官,一个现任地方长官,却没有一丝上下级的森严,也没有趋炎附势的俗套,俨然一对良师益友,一起休闲观光,一同吟诗赋文,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滴水庵的特色米粉
  金秋时节,古庵、古道、长亭和古石桥掩映在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枫叶之中,给古城昭州增添了一道独特景观。于是,这里曾经被誉为古昭州八景之一“桂岭樵归”。明朝有《桂岭樵归》诗云:“采薪迢递出空山,金粟吹香石径间。残雨疏林云杳霭,夕阳曲涧水潺湲。担头利斧飞霜白,笠上鲜花映髻斑。却笑五陵裘马客,世情终日费机关。”
  庵前古道原为平乐的官道,全部用大块青石板铺就。古城昭州水运发达,桂江向北可溯桂林,达荆湘;向南可顺流至广州出海。于是,昭州各地的货运,基本上从这里下平乐码头或从长滩码头上船。因此,古庵门前非常热闹。从外地来的高官小吏、商贾小贩来往甚多,经过这里都在凉亭小憩。见有庵堂,便前往叩拜,滴水庵曾一度香火旺盛。
  随着香客日益增多,庵堂的斋食也逐渐丰富起来。庵堂斋食中最有名的当数米粉。大概是滴水岩的泉水清冽纯净,滴水庵做出的米粉纯白透明,鲜嫩微韧。同时,这里的米粉兼有桂北之风味,粤穗之卤羹,颇受南方人喜欢。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吃米粉讲究的是卤汁,即使米粉一样,卤汁不同,味道却是大相径庭。滴水庵米粉闻之奇香迷人,食之美味可口,回味无穷。除此之外,滴水庵的米粉最有特色的,一是配料多。配料用腐竹丝、云耳丝、香蕈丝、蛋皮丝煲透,食时再加上辣椒丝、绿豆芽、脆花生、油酥黄豆、油炸排馓、香油、香葱、芫荽等,形成色香味的配料组合。于是,平乐县城有一民谚:“滴水庵的米粉,样样有点。”民谚传诵至今,可见人们对滴水庵米粉推崇之至;二是以素米粉见长。素米粉清淡素雅,全然没有油腻味。据说长期食用,既可保健身体,又可修身养性,使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古城昭州文化源远流长,古城人对滴水庵素米粉也情有独钟。
  如今,走在滴水庵古道上,往日的庵堂、古榕、古亭已无踪影,那条长长的青石板驿道、桂岭古桥桥面也业已被水泥路覆盖,滴水庵旧址建起了现代商住小区,惟独不变的是滴水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滴水庵米粉的美丽故事还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