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需求空前火爆
如何让“研学游”变“研学优”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31日 来源:桂林晚报
7月30日,小朋友在江苏省南京市六朝博物馆内参观。 新华社发
炎炎夏日,各地“研学游”热度攀升,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文化实践。与此同时,景区“人山人海”、排队“漫漫无期”、学习变成“席地打游戏”……部分文旅场馆和研学机构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服务欠缺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这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暑期。面对激增的游客,如何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研学游产品的需求,让孩子们真正“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正在“升温”的研学游还需更多“冷”思考。
研学需求空前火爆
连日来,记者走进天津的交通场站、热门景区,总能见到不少肩背小书包、手拉行李箱的中小学生,满怀兴奋与期待踏上“研学游”的旅程。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针对9到13岁的孩子推出“古代中国·通识”系列课程,以精品馆藏文物为依托,全景式展现中华文明;在安徽,安徽创新馆开启暑期研学游,精心设计“科普专线”,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大国重器”;在山东,当地推出“鲁南铁道游击”飞虎英雄集结地主题游线等12条红色研学主题精品游线,推动红色研学出彩创新……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有所获,各地文博机构拿出“看家本领”,将特色资源融入研学游课程中,广受游客欢迎。
“亲子研学是暑期上海旅游市场的热门主题。”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介绍,7月以来,同程旅行平台上海区域“研学”产品关注度环比上涨183%。连续多日高温天气,催热了博物馆研学游,清凉舒爽的博物馆吸引了众多亲子和学生游客。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社会各界及家长对于研学游的重视和“热衷”程度显著提升。
“相比以往,今年研学游产品更为丰富,涌现出自然生态、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安全健康等多种新主题、新‘玩法’,一些主题鲜明、规模较小、安排灵活的研学产品更受青睐。”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红说。
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已突破600万人次,今年以来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博物馆订单量同比增长232%,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薄文广等认为,“研学热潮”的出现,不仅反映出家长对教育的普遍重视、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更折射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对特色、优质文化资源的兴趣越来越浓。
服务短板有待补齐
预约时“一票难求”,入馆前排队半日……在研学游需求短期内快速释放的同时,一些游客也在网络上吐槽起旅行中的“糟心经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体验落差”折射出当前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些亟待重视的短板。
——需求激增,考验文旅行业承载能力。“无论去博物馆还是主题公园,都要顶着高温排几小时队,有时只看了两个项目就匆匆返程。”送孩子到外地参加研学活动的杭州家长王女士抱怨,除去路上、排队等花费的时间,孩子真正在研学的时间很有限。
——人才不足,优质研学项目供给有限。一些家长称,一些带队老师“并不专业”,有的项目也“名不副实”。广东家长杨女士反映,一些研学团采取“放羊”式管理,孩子们在博物馆自由活动,有的直接席地而坐打游戏、刷短视频,一趟旅行下来花费不低,但收获甚微。
——服务欠缺,应对客流热潮“措手不及”。随着研学游持续“升温”,一些“黄牛”抢票囤票干扰了场馆景区正常运营,不少游客反映,餐饮、讲解等配套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
强化监管规范发展
近日,为更好满足公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切实提升“研学游”的参观体验,不少博物馆通过延时开放、加强互动讲解、线上线下联动,应对暑期客流高峰。例如,故宫博物院近期开始受理未成年人团队预约参观申请,对未成年人占85%以上的暑期未成年人团队开放快速预约和入院通道。
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研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总是那样值得期待。在很多家长眼里,研学游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旅游是载体,教育是目的。
多位专家指出,市场需要研学游创造经济价值,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其教育属性和人文价值。未来研学游市场还需加快制定规范标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更好发挥研学游“文化育人”的功能。
从文化服务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表示,要加强指导各地博物馆推出更多高品质、多元化展览和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满足观众需求。
从行业建设上,张丽红、薄文广等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对研学游组织者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天津辰一律师事务所主任常扬认为,可提高机构和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同时将“问题企业”负责人列入“黑名单”。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