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北岸边难忘“码头情怀”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12日 来源:桂林晚报
这棵从河堤里“钻”出来的树,就是以前长在平地上的树。记者苏文娟 摄
沿着滨北路朝虞山桥的方向走,以前的新码头就在现在虞山桥下的位置。记者苏文娟 摄
主持人语
起于虞山桥西岸止于八里街的滨北路,是叠彩区的重要干道,因濒临漓江而得名。对于这条道路,居住在碧水嘉园的老街坊们还记得它旧时的样子:曾经,这条路上有一排木板房子,房子前还种着柚子树;过去,这一带“三年两淹”,上游的水一来,就听到街坊们扯着嗓子喊“水进屋咯”;几十年前,这一带还有几处“码头”……
“横着”长的大柳树印着过去的痕迹
72岁的郭声老人是叠彩区北门街道春江社区的居民,他现在住在碧水嘉园小区。从小区的东门出来,面前就是滨北路,穿过车来车往的滨北路,就到了漓江边的河堤上。郭声说,以前,他就住在这片河堤上的房子里。
郭声说,滨北路以前也叫“新码街”,当时这里的房子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共有67户人家,沿着漓江边一路排下去,房子的占地横跨到现在的滨北路上。如今的碧水嘉园小区东边的一片房子就是在郭声和老街坊家的旧址上新建的。
郭声的祖籍是山东济南,他的父亲以前在铁路部门工作,一路从山东济南南下到衢州、衡阳,最后来到柳州,郭声就出生在柳州。1960年,桂林铁路机务段成立,郭声的父亲被派过来支援桂林,郭声也跟着来到了桂林,当时他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
郭声高中毕业后进厂工作,期间认识了住在新码街的妻子。两人相恋结婚后,就居住在新码街。郭声说,虽然当时他们的木板房子很大,但地势很低,一到雨季,经常被水淹,当地人有“三年两淹”的说法。郭声记得,每次发大水时,就有街坊邻居喊,“发大水咯,发大水咯。”但通常没有人搭理,涨大水对于沿河居住的居民来说太过平常。但一旦有人喊“水进屋咯,水进屋咯。”居民们就会行动起来,收拾东西往高处转移。
现在的滨北路是后来拆迁改建的,对路面以及河堤进行了提高和加固,所以如果你沿着这一片河堤走,可以看到一些横着长的大树从河堤里“钻”出来。郭声说,其实这些树之前都是正常生长的,因为路面抬高和河堤角度的变化,让这些树变成了横着长。“你看这棵歪脖子柳树还活着,我们年轻时,还经常爬上来玩。”郭声说。
一路上有很多“码头”
郭声和老街坊们称原来的滨北路叫“新码街”,而在虞山桥的另一侧,的确还有一条城市道路叫做“新码路”,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呢?郭声和老街坊们说,两者的起名都是因为“码头”。
在旧时的滨北路上,大家逐水而居,房子占地比较大,郭声说,有些房子虽然宽度只有10米,但长度可以延伸到20多米。因房子在水边,大家都会在水边洗衣服做饭,久而久之,有几家人有了小规模的码头。郭声记得有“石家码头”、“王家码头”等。郭声是这条街上的女婿,他的岳母家也有一个类似的小码头。
除了这些“码头”,从现在的滨北路一直朝着虞山桥方向走,其实在虞山桥的桥下,当时还有一个真正的码头,大家都喊它“新码头”。郭声说,这个码头曾经是火车重要的取水口,当时的火车需要蒸汽驱动,每次发车都要加满水。桂林北站的火车会一路从抗战路开过来,来到这个新码头加水。
新码头还是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站。郭声回忆,以前桂林人从上游的小溶江等地买木材、竹子等物资,就从上游“打包”好,一路顺着漓江漂到新码头,然后上岸。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排筏队,就是集中统一负责从上游运木材、煤炭等物资下来,然后在新码头卸货入库。当时排筏队的仓库就在清风社区附近,后来为了治理漓江涨大水,就开发了滨北路附近的土地,同时修建河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新码头被拆掉了。
崭新生活为老街坊们带来新体验
老街坊对过去的回忆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他们可能记得一棵柳树的位置,也可能记得当时在屋子旁摘柚子的欢愉,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城市的更新,崭新的生活也为老街坊们带来了新的体验。郭声说,得益于现在抬高和加固的河堤,滨北路很少再有河水倒灌的问题,更别说“水进屋”的场景了。而新码头虽然不在了,但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已经组建,老街坊们之前口中的“新码街”如今也变成宽阔整齐的滨北路了。
唯一不变的也的确是两条路和新码头的关系。据桂林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说的新码路在清代称新码头,民国时期称新码路,1966年改名为先锋路,1978年更名为新码路。新码路是因码头而得名,据记载,清末这里是桂林竹、木排起岸的码头之一,与东门等旧码头相比,是新的码头,所以叫新码头,新码路位于新码头边,故而取名为新码路。而滨北路是2014年正式命名的,这条路最初的工程名叫“滨江北路”,但因为容易让人联想到滨江路(南起文昌桥,北迄伏波山,1965年命名),遂改名为滨北路,取其位于漓江西北岸之义。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邱林秀 秦巍
下期预告
最美的社区不光有美丽的风景和难忘的历史,还有居民们用心装扮的家。春江社区居民罗淑莹的阳台就是美物的“集大成者”,她家的阳台有花有草、有树有藤,春有百花,秋有硕果,曾参加评比获得过“最美阳台”的称号。她家的阳台不但景色美,关键是会做“加减法”。罗淑莹舍弃了搭建大面积的玻璃房,将空间全部让位给花草植物、阳光空气,成就了自己的休闲空间,获得了邻居们的一致点赞。
下期,主持人带你一起走进春江社区的“最美阳台”,感受阳台上的大自然。